澳門:在“遠交近融”中建構為聯繫世界的平臺

對於面積僅約27平方公里的澳門來説,空間狹小、資源匱乏無疑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和弱點。然而,“遠交近融”的對外交往方針,卻出奇制勝,不僅為其贏得寬廣的腹地、共用的資源,還為佔盡天時、地利的澳門構築3個服務平臺創造人和的條件。短短5年間,澳門已建構為多方認可的聯繫世界的平臺。

2002年11月,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2003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首次將“遠交近融”確立為澳門拓展對外關係的基本策略。但是,依此思路開展的對外交往,卻可追溯到澳門特區成立之初。

上任僅半年,何厚鏵便先後訪問葡萄牙、法國,並前往歐盟總部,闡述將澳門建成經濟、商業和文化交流橋梁的構想。此後,他又陸續訪問亞洲和非洲多個國家,並近訪廣東,北上內蒙古,西赴重慶,訪問上海、江蘇和浙江,向世界和內地推介澳門這個得天獨厚的平臺。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澳門與歐洲及葡語國家有著密切的經貿交流與合作;作為獨立關稅區和自由港,澳門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經貿聯繫;回歸後,作為特別行政區,澳門與祖國內地的交流合作也取得長足進展。因此,在明確提出“遠交近融”的策略後,澳門開始謀求利用自身優勢創建3大服務平臺。

寬廣的國際視野和力創多贏的豁達心態,使澳門的平臺地位逐漸得到世界認可,贏得各方讚譽。

2003年4月,由粵西9市和澳門聯合主辦的“粵西名優産品展銷會”在澳門舉行,標誌著澳門作為廣東省特別是粵西地區經貿服務平臺的功能得到初步認同。

同年10月,“首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在澳門成功舉辦,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出席論壇,中國和7個葡語國家的部長級經貿官員以及400多位企業家濟濟一堂,討論並確定了雙方加強經貿合作與交流的措施和方向。論壇一舉確立了澳門作為內地與葡語國家經貿聯繫與合作平臺的地位。

2002年10月,400多位海內外華商代表聚會澳門,共商合作交流大計,隨後成立的世界華商組織聯盟將總聯絡處設在澳門,並於2004年在澳召開全球華商組織高峰會,體現了全球華商對澳門這個服務平臺的深深期許。

澳門還積極探索其在“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機制中的作用,並希望為“泛珠三角(9+2)”區域內的兄弟省區充當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如今,澳門這個多功能平臺已開始發揮外引內聯、牽線搭橋的作用:在今年10月舉辦的第九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71個代表團參展,共有1300多位各國政府官員和商貿人士出席展覽會,簽約額達38億澳門元,各項指標均較以往大幅增加。澳門與內地省區的高層互訪趨於頻繁,廣東、雲南、四川、廣西等地代表團紛至遝來,希望利用這一平臺開闢對外合作的廣闊空間。澳門律師界也利用兼通中西方法律的優勢,為內地和葡語國家擔當起法律服務仲介。

此間輿論表示相信,隨著特區政府和民間打造3個服務平臺的措施陸續見效,澳門這個得天獨厚的平臺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王紅玉 潘國俊)

新華網2004年12月0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