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A助陣:大珠三角景氣再壓長三角?

    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英文縮寫,此前一週迅速地成為粵港兩地最熱門的詞彙,並且有了一個漢語發音:絲帕。

    “華南地區好久沒有這樣令人興奮的利好消息了。”廣東省社科院學者鄭奮明説,“跡象表明,在政策層面,珠三角和長三角將恢復一定程度的平衡”。

    香港受惠等於珠三角受惠?

    經濟學者們最近幾天裏成為寵兒———尚未敲定細節的“CEPA”還停留在紙面上,媒體只能依靠學術界分析可能的前景。

    “不明白為什麼,在中國加入WTO之前擔憂得要命的媒體,這會兒突然都樂觀起來。”深圳大學教授國世平博士提出了自己的憂慮:“作為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一種扶持,CEPA于香港善莫大焉,但對內地而言,事實上這意味著相關行業的開放比WTO的時間表提早了兩到四年。”

    國教授的核心觀點在於:CEPA將極大地增強香港的競爭力。

    一個事實是,在製造業方面,273種香港製造産品獲得零關稅待遇,將刺激香港製造業一定程度上的復蘇,避免香港陷入産業空心化的局面。香港商人周潤賞説:“(CEPA)將會刺激海外投資者,特別是外國中小企業對香港進行策略性投資,這將會推動香港建立新興工業策略性集體。”

    而香港最具優勢的服務業,將由於整個中國內地市場的敞開而長驅直入,獲得長足發展。

    “提升香港競爭力就是提升珠三角的競爭力,因為香港是大珠三角經濟區的龍頭,香港受惠等於珠三角受惠。這幾年香港市道低迷,珠三角也被人看淡。”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曲建博士這樣看待CEPA。

    “對相關産業造成衝擊?衝擊誰?衝擊那些國有壟斷企業,這是好事情。珠三角這些年已建立起開放的市場體系,不怕衝擊,相反可以在衝擊中提升自己。”曲建説。

    雖然CEPA向香港開放的是整個中國內地市場,但接受媒體訪問的絕大多數學者卻都異口同聲:最大的受惠者可能是廣東。

    曲建分析道:“珠三角有地緣優勢及文化優勢,香港人難免優先選擇在珠三角地區擴大業務及投資,其次才是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另外一個原因在於,服務業與製造業相伴生,珠三角地區有53000家港資工廠,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學者們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中信嘉華銀行總裁陳許多琳此前表示,該行有計劃以本身的品牌進入內地市場,首選在珠三角開設分行,繼而是上海和北京。永隆銀行董事長伍步高亦稱,該行一定會申請在內地開設首間分行,選址意屬珠三角一帶,因為有客戶于當地營商。

    消弭龍頭之爭

    “中央以CEPA支援香港,我覺得這是一個明示,表明中央屬意香港成為珠三角的發展龍頭,珠三角龍頭之爭可以休矣。”深圳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對記者説。

    2001年以來,長江三角洲崛起,經濟學家們讚賞長三角三省市間的協作姿態,在長三角,上海的龍頭地位無以動搖,十多個城市在上海的輻射下共同發展。然而在珠三角,誰作龍頭卻一直不能完全確定。

    有學者表示,香港本應是珠三角經濟區當仁不讓的龍頭,但是由於一國兩制的限制,香港尚不能參加到珠三角經濟區的規劃中來,珠港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也受到許多限制,這制約了香港作用的發揮,同時令廣州開始尋求成為珠三角龍頭的機會。廣東省支援廣州發揮這樣的作用,而對這個區域經濟發展有支配作用的香港則有邊緣化之險。

    近兩年,關於珠三角的整合一直都是廣東省及珠三角各個城市的熱門話題,但是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難以找到妥協方案,無論是廣州的南沙開發計劃,還是珠港澳大橋,以及深港西部通道,任何一項大的基建項目都充滿了爭議。應該整合、但又找不到整合突破口的大珠三角各個城市似乎需要中央政府的介入來解決問題。

    “CEPA基本解決了香港在珠三角經濟區發揮龍頭作用的一些主要障礙”。深圳那位學者説。

    在2002年之前,在人流、物流兩個方面,香港與珠三角之間有兩種不對稱的相互隔阻:從香港進入珠三角,人流方面已無阻礙,香港人可以很方便地進入廣東和內地,但是物流方面,由於有關稅限制,並不能很輕易地進入;相反從珠三角進入香港,人流方面受到諸多限制,貨物卻能很順暢地進入這個零關稅的自由港。

    “CEPA解決了這兩大難題,”國世平博士指出,“273種香港産品可以零關稅進入內地,香港的服務業獲准優先進入內地,基本解決了其中一個問題;而允許廣東居民最遲在2004年7月1日之後,可以個人身份申請赴港旅遊,則實質上意味著廣東居民可以相對自由地進入香港(東莞、佛山、中山、江門等四個城市從今年七月起就將試點進行)。有消息顯示,深港之間正在探討深圳居民憑身份證直接進入香港的方案,如果這一設想落實,將對深港城市一體化産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而由一體化的深港雙軸心都市充當珠三角領袖,更加不容挑戰。”

    一般認為,解決了龍頭之爭的珠三角經濟區會加速經濟融合的過程。香港大學王于漸認為,CEPA的簽署標誌著香港與內地經濟走上一體化進程,而對香港來説,最重要的是與廣東經濟一體化。創維董事長黃宏生亦指,CEPA有利於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地區的社會經濟合作和交流,促進大珠三角經濟的融合和發展,使之日益成為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圈。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香港應該更清醒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近兩年時間裏,香港在“亞洲之都”、“中國的橋梁”、“珠三角經濟區龍頭”等幾種角色定位之間猶豫不決。香港人有必要認識到,首先要做珠三角經濟區龍頭,其次才能做中國的橋梁,最終才能成為亞洲之都。

    “在過去的幾年裏,由於整個中國內地都充滿了機會,香港在全國過度分散投資,而不是繼續集中投資于它自己的真正腹地———珠三角,並且不太願意真正跟珠三角融合,這可能也是香港經濟低迷的癥結之一。”

    深圳市城市規劃研究院院長王富海説:“産業分佈在珠三角,對香港來説不算空心化,香港人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大珠三角加碼

    今年以來,大珠三角區域的好消息陸續有來:廣東主政者高效率啟動自1994年以來的第二次珠三角規劃,拉開了珠三角城市整合的序幕;投資數百億元、聯結香港和珠三角西部的珠港澳大橋,可行性報告已于6月底交中央審批;深圳撤關問題在民眾呼籲了多年後終於邁出一小步。

    在粵港互通方面,1月底深港達成了24小時通關決定;6月底粵港兩地政府決定提高粵港聯席會議的層次,隨後便是6月底香港CEPA簽署以及可能在10月簽署的內地與澳門之間的CEPA。

    CEPA本來起源於2001年底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晉京述職時的倡議:在港澳與內地之間建立中港澳自由貿易區,有消息説,中央領導立即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在此之後,廣東省和深圳市分別提出了先行成立深港自由貿易區和珠港自由貿易區、為中港自由貿易區探路的設想,其言外之意在於重新尋求獨特地位。中央對此不置可否,但在去年底就透出了CEPA的大致決定,將對港開放的區域擴大到整個中國內地,步驟之大出乎意料。

    雖然表面上看是內地與香港的貿易自由化步驟,但是正如廣東省經貿廳一位副處長所言:“説的是全國,但實際上廣東如果把握住機會的話,就是香港與廣東的事情了。”

    所以也就不難明白,廣東媒體面對CEPA時的難以抑制的興奮。深圳一位地方官員説,廣東很久沒有這麼興奮過了。

    廣東省社科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鄭奮明直言:“在長三角與珠三角的競爭中,現在有一些重新回到平衡的跡象。”

    鄭認為,如果香港和廣東很好地把握住了這次機會,CEPA至少在兩方面會為珠三角在與長三角競爭的天平上添加砝碼:

    其一、一個經濟復蘇、更具競爭優勢的龍頭香港——無論是在經濟規模、輻射力,還是在經濟自由度、國際化程度,香港都遠超上海,如果其經濟能借CEPA恢復並完成結構性調整,其帶領下的珠三角將迸發出強大的活力和競爭力;

    其二,一個加強整合的大珠三角經濟區———首先是從香港到廣州的經濟走廊將得到有力整合,接下來會將腹地擴展到珠江口西岸和粵西地區。香港貿發局主席吳光正此前甚至斷言,哪怕僅僅是香港與深圳、東莞三個城市進行合作,上海就不是對手。

    “珠三角本來市場化程度就比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高,CEPA會強化大珠三角這一競爭優勢。”鄭奮明説。 (金城)

    《21世紀經濟報道》2003年7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