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積極看好中國經濟 紅籌股香港淡市突圍

    “從紅籌股汽車、電信、電力在香港股市上的優異表現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日前香港摩根大通銀行用眾多的實例,作出一份對中國經濟的樂觀報告。此外,聯交所的最新資料還顯示,摩根大通增持了內地在港的上市公司股票,兗州煤業、首都機場、上海石化、山東國電等都在增持名單之列。業內人士表示,摩根大通的增持充分表明瞭對國有股的青睞。

    紅籌股能夠抵禦6個月拋售風險

    在非典的蔓延過程中,在港上市的紅籌股無疑受到了一次抗風險能力的考驗,報告的起草者香港摩根大通中國研究部主管何啟忠説,由於紅籌股的資金流動量要比H股的平均數量大,在香港上市的紅籌股抗風險能力能達到6個月,而這6個月是以大量拋售為標準預測的。從非典疫情暴發後的情況來看,紅籌股最初走低的狀況明顯要好于預測底線。這説明紅籌股的抗風險能力有6個月已是最保守的估計。

    記者從香港聯交所了解到,近一段時間以來,在香港掛牌上市的國企股走勢強勁,遠遠強于整個恒生指數的表現,在過去的3個月內國企指數上漲幅度達到17%,比同期的恒生指數漲幅高出約10個百分點。而同期國際戰略投資者也紛紛看好中國企業的發展,如巴菲特大舉買入中石油,索羅斯也看好中國的國有企業。

    優勢板塊:電信、汽車、制藥

    何啟忠告訴記者,目前,在港走強的國企優勢板塊主要有電信板塊、汽車板塊和醫藥板塊。這些板塊的良好走勢已經成為SARS時期優秀股票的代表,也讓投資者對紅籌股有了充足的信心。

    由於SARS的疫情使私家車的購買量大幅攀升,也帶動了汽車板塊的上升趨勢。有代表性的股票為駿威汽車和華晨中國。如華晨中國,企業內部沒有SARS的病例報告,而且華晨的生産地瀋陽,其疫情也遠遠輕於廣州、北京和香港,生産方面受到的衝擊幾乎為零。銷售量的增長,使汽車板塊股票能夠逆市上揚。

    由於SARS走強的股票當然還有醫藥板塊,摩根大通透露,維生素C的銷售激增是帶動醫藥板塊股票走強的主要支援因素。何啟忠透露,維生素C的需求量上升將不僅僅是個短期因素,還將帶動國企醫藥股的長期走強。

    平穩板塊:能源、商貿

    何啟忠告訴記者,在SARS期間受到影響不大的國企股票主要集中在能源板塊和商業外貿板塊。在能源板塊上,代表股票有華能電力、大唐電力和山東電力。從能源板塊的走勢來看,它們對SARS的敏感程度並不高,如大唐電力,雖然它的電力系統分佈在疫情比較嚴重的北京、天津和唐山,但是大唐電力的輸電量4月份仍然比上年同期上升21%,電力的利用率也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1.4%,從433小時上漲到482小時。

    另外,能源板塊股票部分走強還和國內經濟的走強使股票的基本面受到支撐有關,如2003年第一季度國民生産總值增長達到9.9%的水準,使基本面的好轉也體現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上海石化,該股2001年的每股收益為0.01元,2002年則達到0.126元,2003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為0.04元,而去年同期每股虧損了0.02元。何啟忠説,這種高速增長是非常罕見的。

    “至於與出口有關的商貿板塊,也是受疫情影響不大的區域。”何啟忠告訴記者,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招商局,預計2003年整體只下降3個百分點。

    紅籌股凸顯核心競爭力

    紅籌股的逆市上揚,從側面反映了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何啟忠表示,中央政府已經建立規模達20億元人民幣的基金,用於抗擊非典傳播,另外,各地方政府也為此耗資50億元人民幣。儘管近期政府已公佈旅遊及運輸業實施基於收入的稅收減免措施,如此高的代價並未導致中國政府兩手空空。因為中國GDP快速增長已為中國積累了鉅額的預算盈餘,這有助於抵消這筆突增的鉅額抗非典費用。

    另外,國內的外匯儲備分別為短期債務和債務償還要求的5倍和10.2倍。中國的支付體制非常健全,所以,中國在短期內不存在任何債務違約風險,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潛力猶存。摩根大通預計,今年中國的GDP仍然高達6.5%至7.5%,仍將問鼎亞洲。

    小知識:什麼是紅籌股?

    紅籌股這一概念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香港股票市場。香港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註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內地概念的股票稱為紅籌股。

    具體如何定義紅籌股,尚存在著一些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權益多寡來劃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的大部分直接來自中國內地,或具有內地背景,也就是為中資所控股,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註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才屬於紅籌股之列。1997年4月,恒生指數服務公司著手編制恒生紅籌股指數時,就是按這一標準來劃定紅籌股的。通常,這些公司的股票都被投資者視為紅籌股。

    紅籌股已經成了除B股、H股外,內地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紅籌股的興起和發展,對香港股市也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文/范海濤)

    《北京青年報》 2003年6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