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深港澳合築大“珠三角”

    1月16日,出席廣東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深圳代表向大會提交《關於加強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的議案》,建議“珠三角”地區各城市之間要建立一個制度化、經常化的溝通交流與協調機制,形成對外的合力和整體效應,並再次強調,“珠三角”要與香港合作構築“大珠三角都市圈”。

    無獨有偶,1月17日,廣東省人大代表、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江華也向大會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在此次會議期間,代表對於重新規劃打造“珠三角”提出了很多建議和設想。廣東省曾經提倡一段時間的廣佛、深港和珠澳三大都市圈的提法中,深港和珠澳兩大都市圈的概念已經逐漸退出了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把穗深港澳建成“珠三角大都市圈”的觀點逐漸浮出水面。

    這個大都市圈的概念同樣淡化了廣州與香港誰會成為未來大“珠三角”中心的爭論。有學者提出,廣州和香港可以效倣東京和大阪形成“雙中心”。

    市長聯席會議制度

    在劉江華提出的構建“珠三角都市圈”的五項具體計劃中,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市長聯席會議制度”成為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本條件。

    實際上,學界對於這一制度早就持看好的態度。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的鄭天祥教授接受記者採訪就談到這一制度。他説,在“珠三角”之內應該有一個整體規劃,我曾經提出要建立一個類似于國外州政府一樣的聯合體;或者應該市長聯繫制度,強調的是突破行政區域探討經濟共同發展。

    東莞市長黎桂康對於市長聯席會議制度也非常看好,他説,如果會議形成,他很願意參加。

    不僅如此,黎市長還談到了對於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形式的看法,他認為應該由省政府牽頭來搞,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由各個城市輪流做東,每次都有一個中心的議題。比如“珠三角”經濟政策的整合、資源的優化、避免各地市重復建設、共同開發大型的基礎建設項目,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珠三角”與港澳臺的合作等議題,都是值得探討的內容,且都有助於“珠三角”應對“長三角”的競爭。

    高新技術之路

    對於構建穗深港澳大都市圈的提法,劉江華認為是“複合型國際大都市圈”。他分析認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4個城市具有相當的功能互補性,可以構建一個複合性國際大都市區。建議政府適時地提出這一概念,並通過政府間和民間的各種合作,促進4個城市之間的功能互補,促進穗深港澳大都市圈早日形成。

    深圳人大代表在1月16日提交的議案指出,“珠三角”地區要以基礎設施銜接、口岸通關、高新技術産業合作、現代服務業合作等為重點,推進粵港雙方的溝通交流和合作。

    有專家認為,隨著像“皇崗口岸本月27日開始24小時通關”等問題的逐步解決,如果能夠真正整合四地的優勢,這個國際大都市圈將是大“珠三角”未來發展的核心。

    在這個大都市圈中,“高新技術之路”也被認為是綜合各城市的優勢可以共同構建的模式。香港,可以充分利用的是資金、服務、資訊和市場優勢;深圳經濟特區的體制、高新技術産業基礎優勢不可忽視;廣州工業基礎、科技教育人才、巨大的消費市場等優勢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珠海也靠香港發展

    深港、珠澳都市圈的發展之所以並沒有像廣佛那樣順利,鄭天祥教授認為一方面是一國兩制的原因,互相協調和溝通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就經濟發展來説,鄭教授又認為障礙是次要的,優勢還是最主要的。正由於一國兩制的存在,可以是港澳一如既往地加強與國際間的聯繫。

    那麼,深港、珠澳都市圈概念淡出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一方面是因為珠海不可能靠完全靠澳門發展起來,一部分也需要香港來拉動發展;另一方面,香港的輻射能力不僅對於深圳,對於整個廣東來説更為重要。

    珠海的發展如果主要靠澳門可能性不大。因為澳門本身經濟規模小,産業結構也是以博彩也為主,是無法帶動珠海發展的,只可能在會展業、旅遊業上有所拉動。對於珠海來説,動力的源泉仍然在香港,現在正在籌劃的港澳珠大橋,有可能帶動珠海經濟的發展。 (沈娟)

    《國際金融報》2003年1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