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香港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編者按:

    2002年,香港經濟與外貿出現小步回升,但通貨持續緊縮,失業率進一步上升,財政赤字擴大,影響到總體經濟形勢的好轉。2003年,在中國內地經濟持續良好發展、香港外貿出口擴張與房地産市場有望保持平穩的情況下,香港經濟會持續好轉,但仍面臨失業、通貨緊縮等問題。從今天起,中國網將推出系列文章,分別從香港宏觀經濟、外貿、金融、地産、旅遊、運輸,以及與內地經貿合作等方面請有關專家進行分析、點評。

    一、經濟增長會繼續緩步回升

    2002年,香港經濟依舊不景氣,增長乏力。依香港政府統計,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為負的0.5%,第二季度轉負為正,增長0.5%;第三季度增長3.3%,預計第三季度增長4.4%,全年增長由原預計的1.5%調高為2%,較政府年初預測零增長為佳。香港經濟在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與經濟轉型不易的情況下能取得正增長,也難能可貴。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對香港經濟的表現給予肯定,在2002年5月發表的香港經濟前景評估報告中認為,香港政府採取政策適當,得以應付週期性經濟衰退,預計2002年香港經濟增長1.5%。

    香港工業仍以傳統産業為主,增長乏力。2002年第一季度工業生産衰退11.6%,第二季度衰退11.2%,預計全年衰退將保持兩位數。

    香港經濟恢復低增長,主要是靠外貿出口增長與旅遊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乏力,除了外部國際大環境不佳外,主要是地産與樓市持續不景氣,失業嚴重,內部需求不足。其中,反映內需指標之一的零售業,2000年1-8月銷售總量下跌3.1%,總銷售價值下跌4.6%。同時,第三季度消費開支下跌1.5%,投資下降5%。

    儘管如此,香港仍連續第九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世界經濟論壇于2002年11月發表的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總體經濟環境排名高居第三位,僅次於新加坡與美國;成長競爭力排名也居第17位。外商仍舊看好香港經濟,持續在港設立地區總部。到2002年6月底,外資在港設立的地區總部達到948家,較上年同期增長0.4%,其中美國有233家,日本有159家,中國內地有96家;外資公司在港設立了1748家香港辦事處,較上年同期增長4.2%。香港商會在年底前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97%的會員表示香港的營商環境優越,其中,對香港短期營運環境的樂觀程度從2001年調查的39%增至51%;75%的會員看好未來兩年香港的營商前景,比上年的調查上升20%。

    2003年,香港經濟會持續好轉,但增長力度仍顯不足。國際經濟總體形勢趨於好轉,各主要機構預測的2003年經濟增長率普遍高於2002年,但不確定因素多,因此對來年的經濟增長率普遍下調,這也決定了香港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受到制約。不過,中國內地經濟與外貿仍會維持較高增長,對香港經濟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香港對外貿易出口將會持續恢復增長,刺激外部需求;房地産業與樓市下滑局面有望在新的政策推出後逐漸得到控制,增強投資者信心;旅遊業有望在內地持續增長的旅遊熱與粵港澳旅遊業合作下持續保持較高增長。這些積極因素有利香港經濟的逐漸好轉,預計2003年香港經濟增長率在3%左右。

    為刺激經濟,香港政府提出救經濟的八大措施:(1)穩定樓市;(2)縮減政府規模,並退出市場;(3)促進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即加強與內地在人流、貨流、資金、資訊及服務的聯繫;(4)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繼續加大對教育及培訓的投資;(5)投資基建,改善連接內地的交通網路,應付日益增加的人流和物流;(6)發展高增值活動;(7)發展能提供廣泛就業的相關行業;(8)鞏固香港低稅率、簡化稅制、公平與資訊流通的優勢。其中穩定樓市的政府已于2002年11月推出。

    同時,香港政府繼續推動發展高科技産業與知識經濟,希望通過新的加值型産業的發展,實現香港經濟的轉型。目前特區政府又將“創意工業”作為新的發展重點,即以個人創新、技藝及才能與智慧財産權相結合的一種行業(主要包括文化、建築、藝術、設計、電影、遊戲軟體、出版、軟體與資訊服務等);繼續通過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援産業開發的創新項目、産學合作計劃與提升科技水準的研究項目。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還提出香港經濟的轉型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力量發揮香港的優勢與所長,將香港建成區域資金樞紐、工商業支援服務樞紐、物流樞紐、人流樞紐、資訊樞紐及人才、新意念薈萃之地;二是加強與中國內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聯繫。但要實現香港整體經濟的轉型,建立起新的知識型産業,仍需較長時日。

    二、通貨緊縮仍會持續,但略有改善

    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一直維持通貨緊縮局面。2002年,通貨緊縮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前9個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下跌3.1%,其中跌幅較大者為電話及其他通訊服務、住屋、公用服務費(電力、燃料與水)等。其中,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下跌3.5%,乙類消費物價指數下跌3.1%,丙類消費物價指數下跌2.7%。尤其是9月份綜合消費物價總指數下跌3.7%,創下27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香港自1998年11月以來已連續通縮47個月,累積跌幅近13%。11月底,香港政府預計香港全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由原預測的2.8%上調為3%,與恒生銀行的估計一致。

    在東亞地區出現全面性通貨緊縮的形勢下,香港經濟仍維持低增長,利率維持低水準,工資增長有限,通貨緊縮形勢仍會持續,但較上年會有一定改善。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03年,香港通貨膨脹率為0.5%;恒生銀行預測為1%。但若發生美伊戰爭,對香港的物價上漲將有較大衝擊。

    三、失業問題依舊嚴峻

    2002年,香港失業率持續上升,上半年從1月的6.7%逐月上升到6月的7.7%,直到第三季度才略有回落。其中,第一季度失業率為6.8%,第二季度為7.4%。第三季度失業率略有下降,8月與9月份分別為7.6%與7.4%,8-10月份平均為7.2%,但未有明顯好轉。另一方面,各行業的就業人數也在下降。上半年,製造就業人數下降8.5%,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就業人數下降4.5%,金融、保險、地産及商用服務業就業人數下降2.8%,運輸、倉儲及通訊業就業人數下降1.5%,顯示香港失業的上升不僅僅是勞動力的供給增長所致,主要還是總體經濟形勢不佳。

    香港政府繼續採取措施,擴大就業,解決失業問題。政府就業專責小組于2002年底前提出20項創造就業機會的政策建議。政府官員表示,按時間表,在未來兩年內提供3.4萬個就業職位。2003年,在總體經濟增長遲緩的情況下,就業情況也不樂觀,除非經濟出現新的景氣週期,失業問題在短期內難以有效解決。但預計2003年失業率仍維持2002年的水準,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不大。

    四、財政形勢不樂觀

    自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特區政府為刺激經濟,採取稅收減免與擴大支出的財政政策,加上樓市不景氣,政府連續四年出現財政赤字。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原預期,2002--2003年度的綜合預算赤字為452億港元,但實際情況較預期嚴重。依政府于8月底公佈的數字,前5個月的整體財政支出為994億元,收入僅為430億元,財政赤字為560億元,預計全年財政赤字將突破600億元。外界預測的財政赤字更為嚴重,如匯豐銀行預測全年財政赤字為683億元,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預測為700-750億元。可見,財政赤字已成為特區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

    財政赤字增加及不能改善,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香港經濟後遺症的主要表現。2002年財政赤字的增加關鍵是預期出售工程項目與地産收入減少。如原計劃出售第二批地鐵股票可帶來150億元收入,但因這一項目出現變化,未能如願獲得這筆重要財政收入。以往賣地收入也在房地産市場不景氣與價格嚴重縮水情況下,遠不如預期,到2002年10月底,賣地收入只有80億港元,較原預計的250億元減少近三分之一。

    實現財政平衡,消滅赤字,成為香港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標之一。但目前形勢不樂觀,施政困難重重,不論是削減基建投資還是加稅,均會引起極大爭議。政府曾試圖縮減基建項目,重新安排基建項目的先後次序,引起市場疑慮,擔心政府原提出的6000億港元的龐大基建設計更改,於是政府官員不得不出面澄清,承諾2003-2007年每年250-300億元的基建開支不會改變。政府有關部門也曾提出建議徵收陸路離境稅、銷售稅及削減薪俸稅免稅額,但反彈聲音更大。儘管政府在面臨壓力下削減了公務員的薪水,預計為政府財政節省15億港元,但不足以改變鉅額赤字。在這種背景下,香港政府在較長時期內難以實現財政收支平衡,2003年仍會有較大的財政赤字。

    (本文作者王建民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李玲瑤係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網2002年12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