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紐約“燈飾”區:華人找尋經濟新出路  

    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了紐約曼哈頓下東城一個燈飾商店區,在經歷了東歐和以色列的猶太人、以及廣東與福建的中國人這四代不同移民的經營後,日趨繁榮的歷史。但對華人來説,它卻並不僅僅意味著靠近華埠的“燈飾”專賣區的歷史而已,它代表著發展範圍仍然局限在餐館和車衣廠的美國華裔商人在最近30年來,拼命找尋經濟上的生路的歷程。

    據星島日報報道,在曼哈頓華埠居住和工作的華人,在行路經過下東城包厘街時都會常常見到,共有29家燈飾店,它們出售各種不同的燈飾,包括價格昂貴的水晶燈飾。華爾街日報敘述這一區的歷史説,上個世紀20年代煤氣燈改為電燈,電燈泡需要燈飾,布魯克林燈飾工廠林立,很多歐洲的猶太裔人便在包厘街開店,“燈飾”區就誕生了。

    到了90年代初,從香港移民紐約華埠的黃國生夫婦到此區開設燈飾店,他們從香港進口吊燈架,從埃及進口垂挂的玻璃珠,價格是歐洲進口貨的三分之一,一個猶太人賣24000元的吊燈,黃國生店中標的“特價”是8900元,而他真正出售的價格是3000元。

    在1992年到2001年,主要燈飾都從中國內地進口,沒有“中國制”字樣的燈飾反而很難見到。最近才從福州來開店的胡先生是屬於接替廣東人的下一代商人,他在福州有生産線,雇用150名工人,生産椅子和燈架,也計劃在廣東開設第二條生産線。

    由華人打入燈飾區的緩慢過程可以看出,華人能在包厘街的燈飾業打出一席之地,主要是靠中國低價的勞工,這種條件歐洲是不可能與之相比,尤其是最近幾年來,中國內地高品質的産品越來越多,這都是華裔商人在燈飾業中能夠立足的原因。華人能佔一席之地,也代表著華裔商人的商業眼光,已逐漸比得上美國主流社會的商人。

    《華聲報》2002年9月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