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小舢板終成大航母”  

    今年8月,江蘇省常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迎來建區十週年。10年來,常州國家高新區走過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度默默無聞,少有項目動工,經濟發展近乎停滯而面臨摘牌“危險”。而近三年來常州國家高新區正以超常規的速度跳躍式發展:連續三年在江蘇省開發區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在全國開發區中的排位也不斷向前躍進,呈現出“添酒回燈重開宴”的勢頭。

    10年開發,10年砥礪,常州高新區已從過去的稻田、河汊、農舍發展成為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這裡高樓林立、廠房鱗次櫛比,到處花綴綠茵、生機盎然。

    如今常州高新區已擁有三個“國”字號招牌:國家高新區、國家環保産業園和國家軟體園。

    綜合經濟實力快速增長 招商引資成果顯著

    據新華網報道,10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常州高新區已連續多年高速發展。2001年,新區經濟更是呈現出快速強勁的發展態勢,全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45.5億元,比上年增長21%;實現財政收入9.79億元,增長40%,相當於1992年到1998年七年總和;完成工業總産值124億元。特別是招商引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協議外商直接投資達5億美元,同比翻了一番;實際外商直接投資1.6億美元,增長30%。

    目前,常州高新區對全市經濟增長的龍頭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據統計,2001年,常州新區完成財政收入、固定資産投資佔全市的比重達13%,其中新增財政收入佔全市新增的18.23%。今年上半年,常州新區行政面積雖比原來擴展了近3倍,但經濟繼續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頭。上半年新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41.60億元,同比增長18.20%;財政收入6.48億元,佔全市14.24%;工業總産值實現98.78億元,增幅達到23.48%。國內生産總值和工業總産值增幅都比全市高7個百分點。

    常州高新區堅持“招商引資就是生命線”,面向國際和國內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引進國際、民間資本,開發國內外市場。

    據統計,去年,常州高新區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市的26.13%,合同利用外資佔全市的43.58%,引進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6個,佔全市的45.71%;投資2500萬美元以上項目有8個,並實現這個市單體總投資超億美元項目零的突破。今年上半年,高新區利用合同外資達4.50億美元,同比增長78.53%,實際利用外資8351萬美元,同時引進的項目品質明顯提高,在引進的47個項目中超千萬美元的大項目達19個,電子資訊、光機電等高科技含量項目約佔引進項目的一半。

    到目前為止,常州新區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財團、大公司前來投資興業,這些大財團、大公司包括日本的小松、富士通、富士重工、三菱電機、三菱重工,美國的通用電氣(GE),義大利的雷迪斯,英國的星海,南韓的現代集團,香港的新鴻基,台灣的光陽、東森媒體等。迄今,新區已累計興辦外商投資企業500多家,合同利用外資近30億美元。

    “軟”“硬”環境日趨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

    1992年以來,常州高新區已累計投入30多億元人民幣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實現了“七通一平”,並基本佈滿了工業項目。在高新區南部30平方公里範圍內,已建成22萬伏和11萬伏變電所各兩座;建成日産5萬噸的自來水廠、裝機容量為2萬門的程式控制電話交換局和日處理10萬噸污水的二級污水處理廠各一座;建成覆蓋全區的煤氣管網工程,日供氣能力達5萬立方米;還建成了縱橫交錯的標準化城市道路網路。

    目前,常州濱江工業區的自來水廠、熱電廠、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也已全面啟動建設,其中石化儲罐區等已建成投運。經過多年建設,常州高新區(新北區)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新區社會服務體系也日趨健全,各大金融機構和仲介機構已相繼進區,有效地為區內企業提供了投資、法律、審計、培訓等多方面的服務。區內還設立了公共保稅倉庫,為進區企業開展保稅服務。

    在加強“硬”環境建設的同時,近幾年,常州新區在體制上不斷創新,投資的“軟”環境也在不斷優化。

    常州高新區具有寬鬆的政策環境和高效的管理體制,享有國家、省、市賦予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各地開發區競爭已經白熱化,政策的邊際效應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常州高新區及時轉變招商引資思路,從強調優惠政策向體制創新、強化服務轉變。

    首先從理順開發區管理體制入手,1999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分別下發文件,對開發區實行封閉管理,由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負責區內統一管理和協調,其他各部門各單位不再對區內企事業單位進行直接具體管理。

    常州高新區管委會以“規範、透明、效率、信譽”為目標,以“一切為投資者著想”為原則,實行“一幢樓辦公、一門式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管委會堅持依法行政,迅速構築起與國際慣例對接、與世貿組織規則相適應的政策體系,積極在區級機關和駐區單位中推行政務公開和首問責任制,由區紀檢監察部門牽頭建立綜合環境監控機制,出臺《涉企負擔舉報查辦制度》。對行政性收費和仲介收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取消收費項目31項,並大幅度降低水、電、氣增容費,投資成本遠低於周邊地區。

    實施“科技興區”戰略,科技創新能力大大增強

    常州高新區曾一度把“以貿興區”作為發展戰略,儘管短期看起來紅紅火火,但實際只是低水準上的擴張;在招商引資方面,也同某些開發區一樣“重引進外資,輕自主創新”。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常州高新區管委會確定了“外向帶動、科技興區”的戰略,以項目為載體,圍繞“高新”特別是自主創新做文章。經過論證,組建了環保、電子、化工、軟體、“三藥”示範基地等一批專題園區,擴大完善了創業中心,積極培育自主智慧財産權産業,把引進科研機構和孵化高科技企業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

    1999年,常州高新區管委會緊緊抓住國家改革科研單位體制的時機,制定了一些專門的政策,先後引進了托普集團、中科院成都晨光研究院、合肥物理所等有較強實力的科研開發機構。目前常州高新區內已有江蘇省農用激素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聚碳酸酯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手性生化工程技術中心和江蘇新科數字視聽設備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有害生物防制工程技術中心等5家省級工程中心以及1個企業博士後技術創新中心。與區內企業開展産學研合作的中科院系統單位和部省屬科研院所已有120多個,一批企業已相繼建立了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科研機構與區內企業以資産為紐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優勢互補,為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産品更新換代提供了條件,使區內科技創新包括原始創新的能力呈幾何級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到現在為止,常州高新區內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轉化項目達到180多項。

    在引進和創建科研機構,增強區域內原始創新能力的同時,常州高新區還充分利用孵化創業中心,新開闢了15000平方米標準廠房,用於建設創業中心第二基地,使創業中心孵化面積增加到51000平方米,布設了多媒體寬頻網,組建了技術監督檢測中心,建成了軟體和醫藥研發中心,並開發了“互動式專業化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系統”。新區還拿出1500萬元的科技三項經費,用於支援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同時,新區還設立了科技創業企業擔保資金,並在孵化創業中心內建立了留學人員創業園、軟體研發中心和醫藥研發中心等專業孵化器,為下海創業的科技人員提供研發、設備、資訊、檢測、商務等一系列硬體服務。

    據了解,自常州新區孵化創業中心建立以來,這個中心已先後孵化科技型企業140多家,從1999年起,畢業的企業達45家,而每年新入駐的企業都在40家以上。2001年,被科技部評為“國家高新區先進孵化服務機構”,被江蘇省科技廳授予“先進孵化器”;另一方面,常州高新區積極支援區內的50多家企業相繼建立了創新中心、研發中心,高標準地規劃了常州軟體園,啟動了“三藥”示範基地工程,通過各類專題園區建設吸引、留住、培養了大批有科技創新意識的人才,使得該高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大增強。

    經過幾年的努力,常州高新區已逐漸形成了以免維護同步集中器、電腦遠端整合抄表系統、數據用戶環路為核心的網路通信産品群;以數據通信、網路安全、金融財稅為核心的軟體産品群;以人用精製狂犬病疫苗、三氟氯氰菊酯、棉花脫葉劑為核心的“三藥”及其中間體産品群;以瓶級聚酯切片、鑄造用樹脂、電吸式水處理材料為核心的化工新材料産品群等6個高新技術産品群,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新産品佔全部高新産品的77%。在全區技工貿總收入中,高新技術産業總産值已佔半壁江山,其中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值達到了70%。高新技術産業,特別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新技術産業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已發揮了關鍵作用。

    《華聲報》2002年8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