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産業結構由量轉質由廣轉精  

    “九五”以來,一向為中國工業小省的福建著眼搞活整個國有經濟的大局,堅持調整産業結構和抓大放小這一重大決策,堅決收縮戰線、合理佈局,充分提高全省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控制力。截止到去年底,福建省工業經濟總量和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雙雙進入了全國前10名,産業結構調整初現成效。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福建省國有經濟依然是一種小而全的面貌:全省工業38個門類中,國有工業全部涉及。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60%,虧損面佔1/3以上;與此同時,由於結構上滯障,産品供大於求和供不應求並存,主要工業品中有80%以上的産品生産能力利用不足。一方面像鋼村、農藥、農用化肥和水泥在2000年時生産能力只分別發揮了70%、33%、76%和50%,而另一方面又要大量進口特種鋼村、高效農藥和化肥。

    如何讓大企業變強、讓小企業變精?福建省委、省政府痛下決心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收縮過長的戰線,合理佈局,才能使有限的國有資本發揮出更佳的效益。為此,從2000年全省實現了三年國企基本脫困任務以來,福建省大踏步地將國有資本從傳統産業轉机移出來轉而投入新興産業的培育和壯大。幾年來福建省先後對2000多家競爭性、盈利性企業進行了改制、改組、聯合和分立、停産、關閉,國有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逐年遞減,但經濟實力卻明顯增強。據統計,到去年時,福建省國有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分別比1998年時減少了370家和近15萬人,但産值、銷售收入和利稅總額卻分別增長了26%、27%和25.8%。不僅如此,以汽車、電子等為主導的福日集團、實達電腦、東南汽車、廈工集團等新興産業也在結構調整中逐步走向壯大,擔當行業的排頭兵。據統計,到去年底,福建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産總額、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和利潤分別比1998年前增長了25.6%、174%和15.4%。

    隨著國有資本的大步退出和收縮,同樣也為福建省小型企業的發展留出了空間。在抓大的同時,福建省在放小方面,積極引導小企業在“專、精、特、新”下狠下功夫,按照專業化分工的原則,為大企業搞好配套服務,實現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為全面激活小型企業生存動力,福建省從解放所有制束縛入手,通過改制、改組、聯合、兼併、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出售等方式,大量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據悉,到去年底,全省80%的國有小型企業完成了改制。目前,福建已培育出具有高出口創匯、高經濟效益的科技先導型“小巨人”中小企業超過100家。(福建鄉音,趙鵬)

    《華聲報》2002年7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