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五年間:香港金融業掀開嶄新一頁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金融業近5年來不斷以改革求發展,正在以更加活躍的姿態展現其巨大的潛力:

    來自全球39個國家的114家外資銀行與香港本地銀行一起,組成龐大而高度發達的業務網路,使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中心之一;這些銀行的1500家分行遍佈香港,使資本運作保持順暢並不斷吸收新鮮“血液”;

    在世界股票市場排名第十位的香港交易所匯聚了755家上市公司,擔負著為香港本地和內地企業招股集資的重要任務,在全球股市大起大落的震蕩中始終保持平穩運作;

    沒有外匯管治的香港,投資者每天24小時與世界各地外匯市場保持緊密聯繫,香港的外匯交易額早已躋身全球七大市場之列,銀行間同業拆息的成交額每天平均超過2000億港元;

    作為亞洲區內流通量最高的債務市場,香港未償還票據及債券交易量平均每天達到200多億港元,僅私營機構去年1至9月發行的港元債券就達1186億港元;

    香港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業中心之一,擁有206家認可的保險公司,其保費總額達640億港元,佔到本地生産總值的5%以上;

    到2000年底,香港的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已超過1860個,資産凈值達2.4萬億港元。

    香港金融業有今天的成就,既得益於多年的市場經濟積累,也是不斷改革進取的結果。

    亞洲金融風暴之前,香港經濟高速增長,伴隨而來的則是“泡沫”越積越多,樓市、股市等投資領域情況尤為嚴重,銀行業也存在著資産品質下降、經營風險升高等弊端。金融風暴使這些行業首當其衝,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所幸的是,業界和管理部門很快從中汲取了經驗教訓,特區政府及時採取一系列強化銀行及證券業管理的措施,起到了積極作用。

    銀行是金融業的基礎,針對金融風暴以來香港銀行業的狀況,香港金融管理局採取了包括放寬境外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行的限制、分階段撤消銀行利率管治、簡化三級發牌制度,以及加強銀行內部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措施,監督銀行在保證資産品質的基礎上開拓市場。目前,多數銀行的素質已有明顯改善,呆壞帳比例和撥備大幅下降。業內人士預期,隨著今年以來週邊經濟環境的轉好,銀行業的整體盈利狀況也會得到改善。

    善於開拓創新,是香港銀行業長久保持較強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香港銀行業著力推出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新業務,大大提高了客戶的交易效率,有效拓展了銀行的經營空間。香港銀行早已從單純的經營存貸款,發展到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性銀行業務,如貿易融資、理財服務、證券及金銀買賣、經紀業務等。

    擁有“最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的香港,吸引了全球100家最大銀行的77家分支機構在港展開競爭,這些銀行55%的業務以外幣和對外為主。到去年9月底,香港銀行業持有的海外資産總值為4195億美元。

    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香港將原有的聯交所、期交所及三家結算公司合併成控股公司,成立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並將業務逐步向亞太區及全球延伸;新近通過的《證券及期貨條例》,將使證券市場環境更加透明、公平,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憑著良好的管理和市場素質,香港股市在大風大浪中一直保持正常運作,僅創業板兩年多來就成功為香港及內地企業籌集資金逾233億港元。以集資額計,香港創業板已成為亞洲區內第二大二板市場。證券界普遍預期,隨著中國入世和國有企業改制步伐的加快,香港對內地企業到海外集資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香港證券業的電子化和無紙化正在緊張進行。香港期交所已經告別公開叫價時代,恒生指數期貨和期權實現電子化自動交易系統買賣;美元結算系統的推出,讓香港的金融機構可以在亞洲時區內進行美元即時結算交易;而聯交所投資2.5億港元的第三代自動對盤系統正式投入運作,使投資者可隨時通過聯網電話和電腦買賣證券。資訊科技的發展,掀開了歷史悠久的香港金融業嶄新的一頁。

    新華社 2002年5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