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故意戴有色眼鏡 香港政府大力回擊  

    《財富》再當“算命先生”

    “誰要香港?”上周出版的《財富》雜誌以如此聳人聽聞的標題刊出封面故事(如圖),再一次當起“算命先生”。這篇文章一問世,立即遭入境人的齊聲反駁,香港特區政府也發表長篇聲明批評該雜誌刻意貶低香港。

    1995年,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夕,《財富》雜誌曾經當過一次“算命先生”———在其封面報道中預言“香港已死”。現在,香港回歸已經5年了,事實有力地證明,死去的是“算命先生”唱衰香港的預言。去年,當《財富》雜誌選擇在香港舉辦“全球論壇”時,它不得不承認自己言過其實。但是,僅僅事隔一年,《財富》雜誌就如此健忘,唱衰香港的論調捲土重來。那麼,這次它又有什麼高論呢?

    一開篇,作者理查德霍尼克首先緬懷起香港泡沫經濟時代的畸形場面———為一個尚未建成但已經售價高達數百萬港元的樓盤而大排長龍。接著,他筆鋒一轉説,今天,同樣長的隊伍,卻轉去排內地企業舉辦的第一屆人才招聘會了。作者大發感慨説,風水輪流轉,現在香港人要北上才有黃金機會。

    這是一篇關於香港經濟的綜述文章,通讀全文,感覺作者行文尚算流暢,而且字裏行間也挺有“感性”。只見他一會兒感嘆香港樓市一落千丈,一會兒驚呼港府出現鉅額財政赤字;先是批評“和黃”集團壟斷貨櫃碼頭,接著質疑“高官問責制”有礙民主發展。但是,問題是他並沒有什麼自己的高見,只是不斷地在文中穿插有關香港的負面報道,而每一次也都只是蜻蜓點水般地一掠而過。

    香港各界大力回擊

    這篇文章所引用的數據和觀點,受到了香港傳媒和經濟界人士的質疑。摩根士丹利經濟研究員任永欣指出,指責“和黃”壟斷香港的貨櫃碼頭業並不正確,因為香港現在有4家貨櫃碼頭營運商。《香港商報》則指出,這篇文章所引用的觀點,有不少是亂港分子的聲音,將那些在香港市民中鮮有市場的偏見奉若神明,立論上自然比較偏頗。《財富》的文章還宣稱,隨著中國經濟向全球開放,香港將失去外資進軍內地的門戶角色。作者質疑香港無法成為“中國的紐約”,最多是“中國的芝加哥”,搞不好只能是“中國的克利夫蘭(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城市)”,甚至會淪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對於這種謬論,港府發言人的回答簡單而有力:跨國公司以資金投下信心一票。目前,已有超過3200家跨國公司在香港設有地區總部或辦事處,比1998年增加了32%,還有數以萬計的、在1997年前移居海外的前香港居民回流香港。

    對於《財富》的謬論,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吳光正感慨地説:“可惜,好消息永遠成不了新聞,香港的優勢無人願意談及。外國在港公司不願高調宣揚香港的優點,只希望利用香港的優勢低調地做生意,以免引來新的競爭者。”他強調,香港的條件其實是越來越強,外商絡繹不絕。過去兩年,美國公司在港成立的地區辦事處和總部數量上升了近33%,日本公司更增加了44%。這些數字表明香港正吸引著更多的跨國公司,也足以證明香港的優勢和價值。吳光正反問《財富》:“這些商家會到一個褪色的地方來浪費金錢嗎?”

    故意戴著有色眼鏡看香港

    毋庸諱言,香港經濟的確面臨很多挑戰,而且《財富》這篇文章所提及的一些負面情況如樓市下跌、財政赤字、高科技人才不足等,也早就受到特區政府、商界和學術界的關注。經過各界人士群策群力,特區政府已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來強化旅遊業、物流業及其他服務行業。

    “面對困難,並不等於沒有前途。”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説。他對《財富》雜誌再次唱衰香港並不感到奇怪。因為這一報道的出臺其實是為了迎合西方一些人士的口味,反映出西方社會對回歸後的香港的一種刻意貶低。

    戴著西方社會的有色眼鏡,《財富》自然看不清香港的前景。説穿了,也許它是故意要戴著眼鏡,因為只有這樣才有銷路。香港《信報》一位專欄作家對此分析得很透徹:“想不到7年後,《財富》還得再玩這個‘香港已死’的遊戲。香港,在國際傳媒手中,死完又死,你贊成它也好,駁斥它也好,不用賣廣告便佔了《南華早報》一大版。實在瞧不起這本雜誌,早陣子港府支援他們搞全球論壇他們當時嘴臉又不同。”明白這個道理,對於國際傳媒那些嘩眾取寵之作,今後也就不必太在意了。(陳少波)

    《環球時報》 2002年05月09日


香港貿發局主席撰文反駁《財富》雜誌論點
港府反擊《財富》處“亂”不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