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在長安慢慢地讀懂城墻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8 月01 日 | 文章來源:21CN

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墻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

李白的一首《長相思》,讓人回味無盡,思緒綿綿。即使你遠在天南海北,即使你從未踏上長安這塊曾有過十三個王朝興衰的帝都國土,只要是身上涌流著中華民族血脈的“龍的傳人”,便會有一種“夢魂不到長安路”、“天長地久魂飛苦”的渴念情懷。

那時的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雖經幾千年的風雨和變遷,但積澱于這塊故土的歷史文化和古老的風土習俗,仍然醇香綿長,令人留連而遐思。其實,在西安建過都城的十三個王朝,留于當今世人最為明顯、真實而又象徵王權氣勢的,便是迄今仍然保留完好的西安古城墻了。

説起西安的古城墻,好像是中華民族古老歷史文化的凝聚和縮影。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周人為圖謀發展,移徙東遷。周武王東進伐商時,在距現在西安西南十多公里的灃鎬址,沿灃水建立了鎬城。戰國時期,興于渭河上游天水一帶的秦人,借周人東遷,經十多次遷移都城,逐漸強大併發展到關中大部地區,最後在咸陽建立都城。後來,秦始皇嬴政以咸陽為中心,雄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東方帝國”。宏偉的帝都,壯觀的阿房宮,是何等氣象!然而,秦之暴政,統一之後僅15年,這“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的阿房宮和秦王朝便焚燬于農民起義的烈火風煙中。

歷史總是在錯誤的溝渠中曲回而行。古長安都城的真正建立,是在劉邦即位,西漢建立,又經惠帝、武帝新建之距今西安城十多公里西北方向、周長65里的漢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十二個城門,每門三門洞,可謂“通達九逵”。城中長樂宮、未央宮及城外的建章宮宏大輝煌,開鑿之昆明湖,興建之供皇帝遊樂的“上林苑”,使“大漢帝國”的都城壯觀瑰麗,舉世無雙。至隋重建“大興城”,唐又在隋“大興城”基礎上,興建了宏大的唐“長安城”,奠定了今日西安古都城的地位。

“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便是昔日大唐都城長安繁華興旺、通達廣宇的寫照。規模宏大、豪華壯麗的古長安城,同隋大興城面積相當,周長約36公里,墻基厚9--12米,至城門處達20米。除南垣墻的明德門為五個門洞外,其餘每墻三門皆為三門洞。全城110坊,呈棋盤方正形,一百多萬住民及修建豪華的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使得唐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最為繁華的大都市,而大雁塔、曲江池以及供皇帝貴族遊樂的上林苑,給這座都市更增添了自然天趣。晨鐘暮鼓,早霞夕輝,灞河柳煙,給了多少詩人墨客以詩情畫意的抒發,構成盛唐之瑰麗氣象。“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是唐長安城如花似錦春月麗日的寫意,那“楊花雪落覆白鷗,青鳥飛去街紅巾”,春風曲流,鶯歌燕舞的景象,該是怎樣的誘人呢!

然而,唐明皇后期的“安史之亂”及唐末的黃巢起義使三百多年的唐長安城趨於衰敗。西元904年農民起義叛將朱溫挾昭宗遷都洛陽,命長安居民“按藉遷居”,把長安的宮殿、街坊全部拆毀,這座當時世界第一都市,就這樣變成了一片廢墟。

晚唐之後,長安城作為國之都城的地位漸次失落。到了明朝初年,都督濮英在唐末佑國節度使韓建縮建的“新城”的基礎上,增修“長安城”,週四十里,高三丈,東、南、西、北四門:西曰安定門,南曰永寧門,北曰安遠門,東曰長樂門。城墻頂寬12-14米,底厚15-18米。歇山式城樓巍峨壯觀,四座角樓峻奇雄偉,98座敵樓星羅棋佈。更有後來的巡撫張祉,為明城墻砌上一層青磚,使明代的長安城更增其莊肅沉厚的帝都氣概。今日之西安城墻,便是歷經千年風雨的明城墻真實遺跡,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少有的保留完好的古都城堡。

我曾無數次或陪友、或獨自登上“長安”城墻,漫步城頭,俯瞰古城內外,遙望巍巍雁塔,聆聽鐘樓沉沉鐘聲,撫摸城墻垛口留下的炮眼槍痕----這古城墻灰色的沉默軀體,其實仍然富有鮮活的血肉和生命。躺在萌生了鮮綠小草且殘留著戰壕的城頭,迎著微風的輕拂,聆聽城樓風鈴的絮語,感覺這古老的城墻,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向我們安詳地敘述著從古到今的歷史。傍晚夕輝,像一片染血的霞火,把這座古城墻的樓閣、城垛襯托成褚紅色,使這青磚厚土如同浸染了先賢們的殷殷碧血,感受到一個偉大民族的苦難、奮爭和走向進步文明的吶喊和呼吸。

且不説這座古都千餘年的興衰榮辱和帝王將相、權貴相爭所演繹的一幕幕血火相殘、悲歡壯烈的故事,就這近百年在古都發生的震撼世人的革命事件而言,便是一部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和讀不盡的血火大書。

我在閱讀一段陜西辛亥革命的史料時,心靈一次次地受到強烈的衝擊和震撼。單就1926年依附於北洋軍的劉振華十萬鎮嵩軍圍攻西安城,國民軍楊虎城、李虎臣、衛定一僅一萬餘人進行的8個月西安衛城之戰,便可説是悲壯慘烈。240個日日夜夜,軍民守于城中,僅靠油渣、鹹菜充饑血戰。到了十月後的冷凍寒天,城中無糧無補給無彈藥,連樹皮都已扒光,掏老鼠充食。城頭上爭奪戰反反覆復,倒在血泊中的戰士還搶著步槍,獵獵戰旗在城頭飄揚,冷月照著的古城墻在風雪中巍然屹立,直到馮玉祥的國民聯軍自甘肅千里跋涉支援,西安才解圍。馮軍入城時,西城門洞中的守軍和饑民,軟得只能爬伏在地,或者貼靠在城墻洞壁上慢慢地站起來,微微揮手以示歡迎,一句話也説不出。“西安圍城”之戰八個月,死傷軍民達5萬餘。後來辟“革命公園”掩埋遺骨,改“新城”為“紅城”,以示革命精神。楊虎城將軍“圍城”中那首詩“長安困守余薪膽,不寐中霄望鬥牛。掃去攙槍出水火,青銅劍血染仇 。”不僅表達了他個人赴湯蹈火的熱血情懷,也是這座血染“紅城”的精神光照。1949年5月20日解放軍一野進入西安,殘破的西安城墻頭,終於飄揚起五星紅旗,歷史揭開了新時代輝煌的一頁。

解放後,西安城墻成為中國重點保護文物,政府撥款一次次地修復和保護這座明代“長安城墻”的原貌,並疏通了護城河,開發了曲江池,開放了護城公園,修建了氣勢輝宏的大南門綠色廣場和大雁塔北廣場。每有客從遠方來,大南門舉行大型迎賓儀式,城頭鬥旗飄飄,鼓樂聲聲,燈籠明燦,三十里的西安城墻,霓燈勾出城垛的連綿輪廓,與星月相映,如金龍狂舞,真似“盛唐”舉行朝中大典。

冬去春來,初春的日子,當我陪故友重登古城墻時,臘梅花已在城下綻放得一片燦黃-----戰地黃花分外香,古都似春蒸蒸上。放眼四野,心曠神怡;漫步城頭,融融春光。一個披著時代盛裝的新西安,正在向我們走來。(遊遍天下)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