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世瑰寶重現書齋

    一團泥巴裹著的竹簡,擱在香港一家古董店不知多少個年頭,終於有人慧眼識珠,把它“刨”了出來,也才有了今天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12月11日,經上海古籍出版社精心編纂,《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首冊正式出版發行。

    

    該竹簡從發現、整理到出版,費時7年。

    

    1994年春天,這團竹簡被上海博物館購進。經過3年多艱苦細緻的工作,博物館科技人員完成了這1200多枚竹簡的脫水保護。

    

    又經過3年多的反覆辨認,竹簡上3.5萬多個“天書”般的文字被一一破譯,並被分類梳理成80余種內容,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軍事等多個領域。

    

    一部改寫先秦學術史的戰國古籍橫空出世,引起海內外學者廣泛關注。

    

    雖尚未看到實物,馬承源判定這批竹簡具有重大學術價值,毅然拍板:買下!

    

    馬承源,75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主編,原繫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的青銅器和古文字專家。

    

    上博雖是全國性的博物館,可上海本地的出土文物很少,用馬承源的話説:“上海的地下全是自來水管和液化氣管。”在近半個世紀的博物館工作中,他養成一個習慣:每到一地,總要探訪那裏的古董市場,看看是否有值得收藏的文物。正是靠這種“螞蟻搬家”式的積累,上博的館藏越來越豐富。

    

    1991年,馬承源等在香港開會,發現香港有一個很大的古董市場,有許多珍貴文物,其中一部分是從內地被偷盜過去的。他們買下了一批,同時請香港中文大學的朋友幫助繼續關注。

    

    1994年春天,那位香港朋友寄來一批竹簡的摹本,馬承源發現其中有的竹簡內容非常重要。雖未看到實物,他憑藉自己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判定這批竹簡具有重大學術價值,毅然拍板:買下!實際上,當時已容不得猶豫,因為已經有日本客商覬覦良久了。

    

    由於是劫余截歸之物,竹簡的出土時間地點已無從確認,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是一批2300多年前的戰國原始古籍,是100多年來發現的戰國簡牘中數量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實物史料。首先,竹簡上的許多內容從來沒有,無法造假;其次,真正的竹簡,在墓中2300多年,其內在的質地已發生變化,脫水後會很快風乾、開裂、變形,見到陽光還會變色,這做不了假。

    

    分離出來的1200多枚竹簡,像在醬油湯裏煮了許久的麵條,黑乎乎,軟綿綿,要辨認文字談何容易

    

    分離出來的1200多枚竹簡,就像在醬油湯裏煮了許久的麵條,黑乎乎、軟綿綿的,別説辨認上面的文字,光是進行脫水保護就耗費3年多時間,相當於一天處理一枚。這項竹簡的脫水保護工作,後來被評為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一般人是想像不出文字辨認工作的難度的。有位編輯打了個比方:就好比把一疊報紙剪成如麵條寬的長條,打亂之後讓你讀。這樣的比方還不準確,因為竹簡上的文字是2300多年前的楚國人寫的,作者也不止一個,與其説是文字,還不如説是“天書”。上海博物館不僅動用了館內的精英,同時還邀請了北京、香港的一批學者一起參與整理,就這樣又幹了3年多。如今,這批竹簡上的3.5萬餘個文字已經辨清,內容也基本上梳理出來,一批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産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批竹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前的作品,是先秦文獻的重要補充,被許多專家稱為“國之瑰寶”

    

    在12月11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首冊發行座談會上,與會專家認為:這部著作的出版,填補了先秦思想文化史的許多空白。從這個角度説,怎麼評價該書的意義都不過分。

    

    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人只能通過甲骨文、石刻文以及青銅器的銘文,來了解先秦思想文化史。當然,漢代史學家也對先秦歷史作過追記,但畢竟時隔多年,很多內容的準確性值得考證。有一個很小的例子:前段時間,有北京的學者對孔子究竟是“孔子”還是“卜子”提出疑問。這批竹簡中對這一問題有專門説明,證實孔子就是孔子。

    

    這批竹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前的作品,內容多為今本所無,是先秦文獻的重要補充,是學術界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許多專家稱之為“國之瑰寶”。而與同時期的其他戰國文字相比,這批竹簡的書法更顯俊朗,且疏密得宜,對研究中國書法史也有重要價值。

    

    這次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首冊,內容包括《孔子詩論》、《衣》、《性情論》等3部。

    

    《孔子詩論》共29簡,1005字,記載詩論60篇,是弟子對孔子授詩內容的追記。《孔子詩論》的發現,揭開了先秦時期詩的篇次和孔子解釋詩的本意。

    

    《衣》共24簡,978字,講述的是忠君愛民、恭敬廉潔、謹慎言行的儒家思想內容。

    

    《性情論》共40簡,1238字,是一部先秦儒家的重要佚文,講述性與道、情與道的相互關係。

    

    據了解,全部竹書將分6冊出版,預計3年內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承擔這套竹書出版印刷工作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這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把竹簡類書籍的印刷品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在保證真實可靠的文物效果的同時,他們將原本只有0.5釐米見方的竹簡文字放大到1.8釐米見方,且筆劃清晰,在字形上少了許多無謂的猜測。

    

    當然,個別文字還需進一步辨認,少數竹簡的排列也有待進一步推敲,但是,正如馬承源所説,他們所做的是“整理性的研究”,還不是學術性研究,是努力做到“最大的合理性”。“不管怎樣,竹簡已經在古墓裏存放了2300多年,它們還能300年、500年地保存下去嗎?現在,將它的原本內容保留下來,世世代代傳下去,這便是對歷史負責,對後人負責。”

    

    《人民日報》 2001年12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