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考古學——航空遙感考古

    歷史已將我們帶入21世紀,在這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考古學要廣泛地吸收其他學科的成果,不斷地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像目前風靡全球的古代人類遺傳基因(DNA)研究將破解人類起源之謎;生態環境考古中分子生物學、古蛋白體的研究將重新改寫進化論譜係等等都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做為科技考古家族中重要成員的航空遙感考古在新的世紀中也將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紀中,考古學家們不僅可能找到深藏于荒漠草原之中的成吉思汗陵墓,也一定能揭開諸如“復活節島石人”、全球大洪水期解救人類脫險的“諾亞方舟”等千古之謎。我們甚至還可以設想,在破解了地球人類“平庸文明”(注①)之後,考古學家還要去考察太陽系以外的外星文明。也許有的學者會説,代表地球人類去完成這一神聖使命的不應該是考古學家,但不管是不是該由考古學家或太空學家去完成這一任務,人類終將衝破地球引力和自身思想理念的束縛而再創輝煌。

    

    考古學“展翅高飛”

    

    20世紀,人類為了證明1000多年來的宇宙“地心説”向“日心説”轉變的理論,開始了征服太空、飛離地球的艱難航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二人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機動力飛機並試飛成功,1926年俄國人焦烏科夫斯基提出了克服地球引力的先決條件是要達到每小時1.8萬英里的高速,實踐這一理論的則是1926年美國人羅伯特戈達德,他點燃了世界第一枚液體燃料驅動火箭,開始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近半個世紀太空領域的競爭。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人造1號衛星”,緊接著美國人于1958年成立了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並於當年發射了“探險者號”衛星。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環球飛行成功。1969年7月16日,美國用“土星5號”火箭運載“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如果説人類在飛離地球時的初衷是為了探索太空中其他星球,而進入太空後的回眸卻發現自己生存的地球竟給人許多妙不可言的感覺和無盡的遐想。宇航員們形容從高空看地球猶如借用了“上帝之眼”,從而在關注太空其他星球的同時,也開始觀察研究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目前在太空中運作的上百顆人造地球衛星肩負著諸如環境保護、資源調查、水文氣象、大氣海洋監測、科學探測等一系列科研項目,儘管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顆專門用於考古和文物保護的探測衛星,但上述衛星記錄和傳輸回地面的資訊資料以及一大批航空照片、航空遙感影像等資料,極大地激發了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們的研究興趣。於是,在二十世紀末,一門新興的學科——航空遙感考古學誕生了。隨著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這門科技含量極高的考古學科從古老的考古學中脫穎而出,顯示出了極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

    

    千古之謎如何破解

    

    那麼,什麼是遙感考古呢?簡單地説就是通過感測器對地表及地表以下考古遺跡進行遠距離的觀察、探測,感測器一般涉及可見光、紅外線、微波、鐳射等不同波譜範圍,例如在飛機上利用可見光拍攝的照片或用遠紅外探測器探測到地表下的資訊用於考古研究,都是遙感考古學範圍。

    

    近年來見諸報端的有關航空遙感考古消息可以説是連篇累牘,例如美國的考古學家們利用衛星遙感影像發現了早已沉沒海底數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亞歷山大;歐洲的考古學家根據早期照片發現了多處古羅馬的建築遺址和著名的“羅馬大道”;歐美等國考古學家聯手通過衛星遙感資料發現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處十世紀瑪雅人的宮殿等等。人們不禁要問,考古學家是如何利用遙感探測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遺跡的呢?這是由於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遺跡隨著歲月的流失逐漸荒廢,有的成了農田,有的形成村鎮,但由於這些遺跡全部為人工建成,與周圍沒有經過人工擾動的土壤環境存在著差異,這就形成了這一地區在土壤、水分、地表溫度等一系列的特別徵象,人們在平地觀察這些特別徵像是微乎其微,但在高空中或用遙感探測儀器就會發現明顯的區別。例如一處古代的宮殿已被夷為平地,其宮殿基址部分是用石頭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於缺少水份,不宜紮根而枯萎低黃;而周圍沒有人工擾動的土壤,因其水份充沛,腐植質豐富,植被就顯得油綠茂盛,這一點從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一個有經驗的考古學家在高空或通過遙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雜亂無章的現象,他能夠準確地説出那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跡,那些可能是古代建築基址、陵墓、城鎮、村落、道路等等。當然在確定了準確位置後還要靠考古發掘才能最後證實判斷是否正確。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位業餘考古學家誤把“二戰”時期德國人修建的戰壕當成古羅馬時期的水渠,經過考古發掘才證明了判斷的錯誤。

    

    中國的航空遙感考古工作赴較晚,但考古學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開始自覺不自覺地利用過涉及航空遙感考古資料。從60年代修建三門峽水庫時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庫區古代遺、墓葬的分佈,到70—80年代利用遙感技術探測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區的地下情況。北京老山漢墓也用航空遙感的方法對墓葬區陵墓的分佈進行了探測,並結合考古研究成果推測出周圍幾個地點仍可能有較大陵墓或陪葬墓。以上幾項工作都是地質勘察,煤炭選礦待機構協助文物考古工作者開展的航空遙感勘察。中國真正成立航空遙感機構,開展航空遙感考古勘察是從199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了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開始的。在吸收了國外航空遙感考古成功經驗條件下,經過外國專家專業理論培訓和河南洛陽地區進行航空遙感考古實踐,中國的航空遙感考古學家把目光集中在廣袤的內蒙古草原。大家知道,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草原遊牧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從西元3世紀以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的日漸崛起,經過鮮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西元8世紀以後遼、金、元草原帝國的形成,特別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國,把帝國疆域擴展到馬隊騎兵所能達到的極限,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內蒙古草原上留下了豐富的考古遺跡和千古之謎。正是由於這一地區地域廣闊,文物眾多再加上現在荒漠摹人跡罕至的困難條件,採用航空遙感考古的方法進行研究是再好不過的嘗試。

    

    按照航空遙感考古研究的慣例,考古工作者首先收集了所有這些考古遺跡分佈區內可能收集到的航片、衛星照片資料進行分析。例如,通過70年代航測部門拍攝的遼代慶州古城的航片,考古工作者發現現存的慶州古城範圍與文獻記載規模不符,經過電腦分析,增強影像等方法,進一步用航空遙感勘察和地面考古調查、GPS定位的方法,得出現存的慶州城城墻只是遼慶州城內城部分,而外城城墻及城內的建築,除白塔外全部毀於戰火和後來的水患。這樣的例證在遼上京、遼中京都能找到同樣的例證。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還對內蒙古赤峰地區紅山文化遺址、陰河兩岸夏家店下層古聚落城址古城址、漢黑城遺址、遼祖州祖陵、金界壕、元上都等古代大型遺址進行了航空遙感考古勘察,同樣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

    

    尋找“成吉思汗”

    

    無獨有偶,幾乎與中國考古學家在內蒙古的同時,由日本著名考古學家、號稱為研究“騎馬民族”之父的江上波夫先生以他80歲的高齡,斥鉅資在今蒙古人人民共和國(外蒙)開展了探尋成吉思汗陵的龐大考古工程。他動用了航空勘察測量飛機,購買了幾乎覆蓋整個蒙古草原的衛星影像圖、大比尺地形圖等資料,花了近3年的時間在外蒙成吉思汗起家的和林城周圍像篦頭髮一樣在草原上搜尋了一遍,也沒有發現成吉思汗陵的影蹤。不得已,江上先生不得不留著終生的遺憾草草收兵,打道回府了。但這一結果絲毫沒有削減人們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陵墓之謎的興趣,2000年又有消息傳來,美國的一支航空遙感考古勘察隊將步江上波夫之後塵,重新進駐蒙古草原,利用美國自身精確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和更大清晰度的衛星遙感影像,大有不找到成吉思汗陵決不收兵的雄心壯志。但願這次他們能交上好運,為新世紀航空遙感考古提供一次成功的範例。(人民網11月30日訊)

    

    注①:本世紀中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青年學者米勒提出:在宇宙中存在大量與太陽系類似的星系,在這些星系中無論哪一個行星,只要具備與地球相似的條件,生命就會誕生。根據進化論的理論,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而産生理念。處於地球上的人類生命和理念僅處於進化過程中的“平庸時期”,這就是著名的“平庸理論”。另據美國航太局一位太空科學家宣佈,經馬歇爾航太中心空間生物學小組潛心研究,30年前墜落于澳大利亞默奇森州維多利亞鎮的46億歲的隕石中發現有石化的微生物,這種微生物是能夠在極端環境中存活的細菌。這一研究成果,支援了“外星生命”和“外星生命起源早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推論。

    人民網 2001年11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