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秦淮文化絕非青樓文化

    第六屆中國藝術節落幕了,南京市話劇團的《秦淮人家》贏得了“中國藝術節大獎”。它成功印證了本地文人對“秦淮文化”的一次“撥亂反正”。什麼是“秦淮文化”?《秦淮人家》的編劇趙家捷、導演郝剛異口同聲:“‘秦淮文化’絕不是妓女文化!”

     不知緣何,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提起悠悠秦淮,便只剩下“一帶粧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一説起“秦淮文化”,人們的腦袋裏,全都是“秦淮八艷”、“秦淮四美人”、“秦淮十二釵”、“秦淮八仙”、“秦淮三十六眷”,風起雲湧、經久不息。六藝節上,來了不少熟識的外地同行,説到要逛夫子廟,竟然不分男女齊齊長嘆:“啊!那地方可是出了不少‘名妓’喲!”當告訴他們,那裏也曾經造就過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吳承恩、方苞、林則徐、鄧廷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陳獨秀等名士,於是狐疑之後一片驚訝:“是嗎?”大概,連昔日的“秦淮名妓”們也沒有料到自己日後能成為所謂“秦淮文化”的絕對“主角”。其實,這番結局,無疑是對真正“秦淮文化”精髓的褻瀆。

    趙家捷以為,“秦淮文化”植根于博大精深的祖國文化之中。它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孔孟,就是瀰漫著書卷氣,“秦淮名妓”現象只是這種書卷氣的寄生物。自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至清光緒31年(1905年),舊中國的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餘年。位於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是歷史上最大的科舉考場,鼎盛時期考生號舍20644間,僅清代經江南鄉試後考中狀元的就有58人,佔清代全國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話劇《秦淮人家》也就立足於“秦淮文化”的“書卷”氛圍之中,它沒有津津樂道地再去寫“秦淮名妓”,而是著力描繪秦淮河邊知識分子的喜怒哀怨,描繪秦淮河幽雅的人文風光。秦淮的詩詞,秦淮的文物,秦淮的掌故,秦淮的風味,秦淮的建築,秦淮的風俗……盡在戲中,有滋有味。這就是它成功的根本。

    作家葉兆言先生在他的《老南京舊影秦淮》的開篇寫下這樣一句話:“秦淮河是一條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河,人們提到它,不由自主地就會把歷史拉出來。”想來,這裡的“含金量”也絕非來自青樓。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進程曾經出現過三次相對的鼎盛時期,首先是先秦,後來是六朝,再後是唐宋。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説,六朝文化的繁盛是圍繞著古金陵來完成的。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它孕育了金陵古城的誕生和發展,關於秦淮河的傳説實在有很深的文化積澱。范蠡曾于秦淮河畔建過“越城”;秦淮烏衣巷一帶,曾居住過東晉時著名的王導、謝安,前者提出了“克服神州”的豪言壯語,後者留下了淝水一戰以少勝多的赫赫戰功;王導的後人中,又出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還有顧愷之作畫瓦官寺;張僧繇畫龍又點睛;李白七下金陵城;杜牧三遊秦淮河;文天祥怒題明德堂;朱元璋對聯秦淮河;吳承恩寄跡秦淮岸;金聖嘆斬首三山街;吳敬梓謝官寫儒林;秋瑾明志夫子廟;孫中山演講聚星廳……

    夫子廟思樂亭石柱上鐫刻著一幅楹聯:“一帶秦淮河洗盡前朝污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姿。”古今秦淮能説的很多很多,何必動輒“八艷”。

    《揚子晚報》 2000年10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