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正遭人為侵蝕

    

    近一個時期,本報不斷收到反映平遙古城保護不力、管理混亂的來信。日前,記者就此問題專程赴山西平遙縣進行調查採訪。

    

    平遙古城是我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縣城原型,它是由城墻、街巷、店舖、廟宇、民居組成的大型古代建築群,是中國漢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1997年6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報告指出:“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正式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如此珍貴的世界級文化名城,近幾年卻正遭受人為侵蝕。

    

    據當地導遊介紹,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的兩眼水井為龜眼,北門為龜尾。除此還設有上東門、下東門、上西門、下西門。整個古城平面呈方形,周長6157.7米,城墻高6—10米,墻頂凈寬3—6米,墻身用素土夯實,外包青磚。準確地説,平遙古城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以古城墻為界向外延伸30米絕對保護範圍內的整個老城區,總面積2.25平方公里;二是距縣城6公里處的雙林寺,總面積15609平方米;三是距縣城12公里處的鎮國寺,總面積13328平方米。這位導遊講,目前平遙古城的保護、管理情況很不樂觀,一方面是大氣污染嚴重,古城外不遠處有10多個焦化廠、200多個煉焦爐,瀰漫的煙塵把平遙古城罩得透不過氣;另一方面是平遙古城規劃太混亂、太零碎,三個部分不能有效利用,影響旅遊業發展。

    

    記者按導遊的指點,從已被挖出“攀登眼”的南內城墻爬上墻頂,首先看到的是被稱為“龜頭”的南大門,“龜眼”現已變成兩個污水坑,發出陣陣惡臭;城門旁,淩亂地停放著一些自行車,城門內堆著生活用煤。沿古城墻頂向東走,墻根下有一家木材加工廠,不斷發出刺耳的電機聲,乾涸的護城河裏全是垃圾。靠城墻內側分佈著紡紗廠、染布作坊、麵粉廠等,這些廠房上面冒黑煙,下面流污水。在3米多寬的古城墻頂上,人力三輪車在招攬生意,拉上游人就繞城墻頂飛快奔跑,嚇得步行的遊人左閃右躲。一對外地來的老年夫婦,蹲下身子摸著印有“平遙城磚”的地磚,惋惜地説:“人在上面走已經是很大的磨損了,再允許讓三輪車跑,用不了多久,磚上的字就會被磨掉。”

    

    記者按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規定的“以古城墻為界向外延伸30米絕對保護範圍內的整個老城區”走了一趟,發現古城四面均達不到文物保護的規範要求,要麼是臟亂不堪的灰土路,要麼是垃圾遍地的乾涸護城河,或者是極不協調的現代建築。進入窄小的古城街道,拉貨的“巨力”、“時風”牌三輪驅動車和各種各樣的摩托車來往穿梭,迫使旅遊電瓶車拉著遊客不得不在街道上躲躲閃閃,甚至連拉大糞的馬車也大搖大擺地擠進街道,不時留下一堆馬糞。據記者現場察看,古城內的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連著名的南大街也一樣顯得混亂不堪,但滿大街卻看不到維護交通的警察和維護秩序的值勤人員。

    

    有著750米長的明清商業古街,是平遙古城文化遺産的精華之一。它位於南大街,著名的“日升昌票號”等名店、名鋪都集中在這裡。該街的一些店舖老闆講:“明清商業古街前幾年開發得很不錯。政府為了恢復古時的商業繁華景象,出臺了鼓勵經營者的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在此開店舖5年內免稅等。但後來有關部門看到這裡商業氣氛不錯,就不講‘信譽’了,跑來強收稅。為此和一些店家發生糾紛,對於不交稅的店舖,就強行摘掉鋪面門板。打這之後,有不少店家遷出商業古街,或者乾脆不幹了。”一位店老闆指著夾在老店舖中炸油條的、賣餅子的攤販直搖頭:“這都成了什麼樣子了。”據住在附近的居民講,由於政府有關部門不講信譽,做買賣的人也就沒有長遠觀點、信譽觀念了,制假販假、坑蒙遊客的現象多了起來。有一家飯店,對外地遊客一碗炒麵竟賣到8元錢(當地正常價為2—3元)。至於倣古器、漆器等具有平遙古城特色的紀念品,品質更沒法保證。

    

    採訪中,古城的老居民們説,看到老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産遭到人為破壞,我們很傷心。一提起古城的保護,政府總是講沒有錢,可僅我們居民就掏過不少錢。比如,改造古城街道地磚,按人頭我們每人交了100元;學校向外遷移,每個學生還要交2500元等。細心的居民算過賬:每年,古城門票收入800多萬元,相關産業收入還有4000多萬元。古城的維護、管理跟不上,責任在縣有關部門。

    

    山西省文物管理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平遙古城目前的管理、保護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批評。他説,山西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1處,而目前只有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由此可見它的價值非同一般。平遙古城保護、管理、利用的一盤棋還沒有走活,特別是造成今天這個現狀實在不應該。

    

    《人民日報》 2001年11月20日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