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看清高雅音樂的臉

    29歲的于洋和26歲的毛東黎是職業化固定雙鋼琴組合———北京新空氣的主要成員,這個組合曾在1997年的全國第一屆雙鋼琴比賽中榮獲第一名。

    夕陽西下的傍晚,在中央音樂學院一個只有約10平米的琴房,兩位身穿休閒裝的男青年接受了記者的採訪。琴房簡樸至極,兩架並排的鋼琴、一張琴凳再無他物。

    兩個終日與高雅音樂為伍的青年處處表現了他們的謙遜。他們愛笑,像許多年輕人一樣愛笑,而且笑得是那樣陽光燦爛。在同齡人眼中,與其説他們是演奏家,更不如説他們是鄰家的大男孩。

    既是流行的也是高雅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精美的藝術是永恒的。音樂也是如此。

    不同的是,先前時代的流行音樂到了這個時代可能就變成了高雅藝術。毛東黎説,“這是相對而言的”。

    過去歐洲的貴族們是音樂會的常客,下裏巴人則無緣于昂貴的場合。所以原來那些在上層社會流行的音樂就自然而然地被稱為“高雅音樂”。“莫扎特的音樂現在看來是高雅音樂,而在當時人的眼中他們照樣是流行音樂”,戴著眼鏡面露憨笑的毛東黎解釋説。流行音樂有著廣泛的內涵,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區別就在於表現形式的不同。

     許多通俗音樂是從嚴肅音樂和古典音樂發展而來的。通俗音樂更接近時代,因為它運用的是現代人的語言,而古典音樂運用的語言就像漢語中的古文一樣,四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很多意思,如詩一般。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真正的音樂是發自內心而後又回歸於內心的。這樣説是因為作曲家通常要面對美麗的世界,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那時各種強烈的感情累積於心,這就需要他們借助音樂的方式把心中的激情流於音符。

    一個美國作家在創作音樂欣賞時總喜歡把浪漫派音樂放在最前面,這完全不同前人按時間順序寫音樂欣賞的做法———先是古代音樂,再是中世紀音樂,最後是浪漫派音樂———這位美國作家完全打破了這種模式。他的意思很明確:先從你最感興趣的開始,然後你再去嘗試不同的音樂風格。

    “聽音樂一定要先從自己感興趣的聽起”,毛東黎在介紹如何欣賞高雅音樂時説。初入門的音樂愛好者大可多聽自己覺得好的音樂,這樣才能使自己的音樂觸覺靈敏,甚至那些原來聽不進去的作品也會變得和藹可親。“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品也許是通往古典音樂寶藏的橋梁,而一些人們挂在嘴邊的經典曲目卻可能會打擊你的熱情。”

    如果有自認為是高雅的人告訴你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才是音樂的精品,而施特勞斯之類的作品根本沒資格稱為古典音樂的話,那就讓他聽他的四重奏,你繼續聽你的圓舞曲好了。只要你能真正地從圓舞曲中得到內心的歡悅,遲早有一天你會發覺這些圓舞曲已經不能滿足你的需要,遲早你會從那四重奏中發現許多從前不曾有的感受。但對於那些所謂的高雅人來説,那四重奏可能永遠只是脖子上一條閃亮的項鍊而已。有人説,“只有發自內心的,才是真正的音樂;只有回到內心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音樂”。

    愛因斯坦説,“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創作音樂是如此,欣賞音樂更是如此。

    高雅音樂離我們並不遠

    視音樂為生命的作曲家如果説作品不能反映出人民的心聲,那麼至少也要反映出自己的心聲,這樣才能算是走出打動觀眾的第一步。

    “演奏的曲目形式就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夠接受”,毛東黎説,“我們通常演奏的四首曲子一首比一首現代,到了最後一首就是最流行的音樂形式。”

    雙鋼琴組合北京新空氣以演奏20世紀音樂為主。他們不是單純地在臺上演奏,在每首曲目之前這兩位年輕人總要先給觀眾講解些必要的音樂片斷。他們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觀眾溝通。

    音樂本身很抽象。“許多人聽完音樂會的感覺都説好,但卻很少有人能説出好在哪”,于洋説,“我們在演奏前除了介紹作曲家的資料外,更多的還介紹一下作品本身的情況。法國作曲家梅西安就是個奇人,他甚至能分辨出音樂中鳥叫的高低。而大多數觀眾並不能具有專業的音樂素養,我們在演奏前就需要先給大家講解哪一部分是鳥叫的聲音。”

    “這樣做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音樂離我們並不遠。”

    “當然,觀眾對音樂的理解也並不見得非要和作曲家一樣。觀眾可以把作曲家理解的鳥叫理解成別的什麼,但最重要的是觀眾能由此産生一種感覺,一種想像。”

    于洋説,音樂很難用文字把它完整地詳細地準確地描述下來。同樣是一首曲子,心情難受的人可能會覺得很悲傷,心情高興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很甜美。

    音樂的魅力就在於此,它能給人以很大的想像空間。

     現場音樂會和CD的區別

    現場音樂會中,演奏者會感到一種強烈的觀眾效應。觀眾的每一個掌聲,每一個笑容都可能會使演奏家興奮,會使他們對音樂的感覺更新。那時,演奏家會把他們的情感通過音樂傳達給現場的每一位觀眾。

    CD則完全沒有這種效應。

    毛東黎説,“CD是經過錄音製作再出版,其間很多好的東西都被抹掉了,觀眾聽多聽少都一樣”。于洋也表示贊同,“這正像在哪兒吃麥當勞味道都一樣”。

    “我建議大家多去聽現場音樂會”,于洋説,“CD中的音樂都是經過加工剪接,去掉一些噪音錄出來的。而現場音樂會就像中國菜一樣,它有很多種可能性,十分鐘之前做了一個菜,十分鐘後再做這道菜就有可能不一樣,因為你的感覺不同了。”

    再好的美食家也會遇到心情問題。同樣一種菜,心情好的時候是一種味,心情不好時又是一種味。

    讓高雅音樂走下神壇

    高雅音樂是為有錢人準備的演出。

    有智者説,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就是對古典音樂大師們最大的褻瀆。大師們嘔心瀝血創作出的作品,對於那些人來説只是顯示他們高人一等的裝飾物,就如同脖子上的金鏈一樣,自命“高雅”恰恰體現著得意于其中的人的庸俗。

    毛東黎認為,對於高雅音樂來説最主要的就是讓它融入每個普通人的生活,讓它與百姓貼得近些近些再近些。

    在西方,音樂家很注意聽眾對音樂創作的作用。貝多芬當年每有重要作品都要辦大眾音樂會,親自指揮,把音樂從沙龍、客廳裏解放出來。那麼今天,我們如何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如何在提高的前提下普及?

    “我們會根據每首樂曲內容的不同而著不同顏色和不同形式的服裝”,毛東黎在回憶曾演奏過的德國戰後作曲家曲子時説,“在他的作品裏表現出了現代人的思考、緊張和矛盾。當時我上臺穿了一身黑色,襯衫也是高領的,我的合作者———一位姑娘穿了一身黑色連衣裙,光著腳走上臺。我們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讓大家更能接受這種音樂。”

    “音樂不像其他藝術那樣可以從語言上、文字上表現出來,她完全是不同音長短、音調及輕重的組合,所以説音樂比較抽象,人們往往也就會由此認為音樂很難接近”,毛東黎説。

    從古至今,高雅音樂給普通人的印象總是很神秘。其實當你真的靠近她,真的用心去品味她,你會發現她是那樣的絢麗多彩,那樣的平易近人。

    《生活時報》 2000年10月0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