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寂寞見詩心

    詩壇寂寞,海內海外皆如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今,詩歌早已不是人們精神餐桌上的必備佐餐,還有誰把詩人當偶像?不過,這卻使真的詩人更純粹。

    生於馬來西亞,先後就讀于新加坡南洋大學、法國巴黎大學,以文學博士的身份和對中、英、法文的精通,任職于聯合國,適民先生原本行進在人生的坦途上,可他寧願捨棄這一切:優厚的俸祿以及無憂無慮的生活,舉家遷回獅城,以一顆“燃燒的詩心”,執著于詩歌創作,似乎不這樣,便會抱憾終生。

    “詩是文學的一翼,也是文學的輕騎。它和其他的文學體裁以及藝術種類一樣,以美學為基礎,以世界為對象,以思想為導向,以感情為依歸,永遠追求真、善、美。”

    或許是現實與理想的懸殊,使適民先生竟以生命作賭注,一頭扎進象牙塔,用詩句編織綺麗的夢:“你在遠方/忙擦槍/但願槍聲/永遠不必打響//我在熱帶/搞詩刊/只願人間/詩聲永傳揚”(《給兒子》)。“放下了劍/放不下/鉛重的心事//圍墻倒了/心墻/築得更高……冷戰終了/人間依然充滿/火藥味//看千年爭戰/誰是最後的/勝者”(《心事》)。在這裡,我們傾聽到了一顆為真、善、美而激蕩的虔誠的心,説他是唯美主義者,絲毫不為過。

    適民先生善化抽象為具象,舉凡山水、雷雨、光、電、鐵、火……皆可納入吟咏的範疇,並由此生發開來,提升到哲理的高度:“海潮退了/海邊出現/一片片爛泥//爛泥上面/水鳥三五成群/在涉水尋覓//爛泥下面/不知有多少/貝殼牡蠣//常有雄鷹/飛翔在/海天之際//海潮退了/海灘上/不應只有爛泥//灰色的海天/遮掩不住/江山的秀麗//你沒看見/岸上的樹林/始終那麼茂密//你沒聽見/海風正在傳遞/下一次漲潮的消息”。詩文中豐富的意象,讀後使人思緒紛繁。適民先生追求人格的高標獨立,不肯隨波逐流:“在這荒唐的時代/人們把一切都變成了/商品/包括靈魂、肉體、人格、國格/以及友誼和愛情”。適民先生對孕育他的土地懷有深厚的感念之情,身處異域,鄉情難抑,別愁離緒充溢於字裏行間,既有對故土的思念,亦有對中國大陸的渴望,纏綿繾綣的情愫,蘊藉著身為華夏子孫的自豪與驕傲。

    適民先生不寫艱澀的詩,只以我手寫我口,平實質樸、自然清新,卻微言大義,淺近而不乏思想。儘管詩歌在他心中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但他決非為了寫詩而寫詩,他認為詩歌應該具備諸多社會功用:“哲學家……啟迪人們的思想;詩人……感動人們的心靈。詩人和哲學家,途徑不同,目的卻是一樣。”“詩不應該是政治的工具,詩人也不應該是政治家的奴僕。但是,詩人應該自覺地和政治家站在一起,成為政治家的戰友。”“歷史學家求真,政治家求善,詩人則求真情,即美。”樸素無華的心語,傳達出詩人對人生、宇宙、和平、生態等等問題的思索及深切的人文關懷。

     祖籍廣東潮安的適民先生,血管裏奔涌著華族的熱流,創作華語詩歌的同時,鼎力推動華文文化,先後創辦《熱帶文藝》和《海峽詩刊》,自費出版,無利可圖,玉壺冰心,令人可嘆可佩。

    適民先生時常往返于中新之間,與大陸詩人交流懇談。秋風送爽,也送來適民先生新的詩集。當他再次離去的時候,也留下沉重的問號:為什麼我們一些詩人的詩越寫越佶屈聱牙,越寫越空洞無物,而寓居海外的像適民一樣的詩人卻更加民族化?

    適民先生很清苦,適民先生很寂寞。但是,在世界華語文學這塊大園地裏,終將會有適民先生的蹤跡……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10月09日第七版)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