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亦賈亦儒的徽商

    徽州文化以燦爛多姿、博大精深而著稱於世。解讀徽州文化,應該首先認識它的始作俑者———稱雄明清時期商界300餘年的徽商。

    徽商,指以鄉族關係為紐帶所結成的徽州商人群體。徽州與長江三角洲相毗鄰,處於萬山叢中,四面險阻,既是避難的安全所,也是外出經商的理想之地。徽州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種植和因地制宜地發展手工業生産,但山多田少的格局,幾乎無發展農業的潛力。受當地經濟資源的局限,促使徽州人利用自身的優勢從外出經商中尋找生活出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民謠,正是這种經商習俗的真實寫照。儘管在晉以後,徽州漸萌經商習俗,但主要還是散兵遊勇,真正形成人眾資巨、頗具特色的商業集團是從明中葉開始的。

    明成化、弘治年間,中國東南地區經濟獲得較大發展,城鎮日趨繁榮,中國的傳統商業隨之發生轉型,其標誌是從以販運奢侈品和土特産為社會上層集團為主的商業,向販賣日用百貨、面向庶民百姓的商業轉化。正在這時,有著悠久經商傳統、兼有經商地利的徽州人,乘勢而起,際會風雲,登上商貿大舞臺,一展才智,大顯身手。

    徽商的經營範圍先是本地盛産的茶葉、木材和文房四寶,爾後販賣外地的糧食、棉布、瓷器等,漸次發展為鹽、典、茶、木等行業,可謂“奇貨無所不居”。徽商從本地出發,足跡遍天下:一是東進杭州,入上海、蘇揚、南京,滲透蘇浙全境;二是搶灘蕪湖,控制橫貫東西的長江商道和淮河兩岸,進而入湘、入蜀、入雲貴;三是北佔大運河,往來于京、晉、冀、魯、豫之間,並遠涉西北、東北等地;四是西挺江西,沿東南進閩、粵,有的還以此為跳板,揚帆入海與日本從事對外貿易。徽商經營獲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無徽不城鎮”的神話。在明代,最大的徽商已擁有百萬鉅資,已超過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最大船東勒邁爾擁貲8100英磅的額數了;清代,徽商的商業資本激增至千萬兩之巨。其經營規模和資本額,已達到了傳統商業的巔峰,其財雄勢大,手眼通天,與晉商共為伯仲,同執中國商界之牛耳。

    徽商的兀然崛起,且經300餘年未衰,實在是中國商界的奇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徽商總是按血緣、地緣聚居,兩者結合為一體,外出闖蕩也往往是父帶子、兄帶弟、叔帶侄,舅舅帶外甥,親幫親、鄰幫鄰,沒有這種宗族力量的援引和依靠,徽商即便能成功也難以持久。再如,徽商在經營中注重商業道德,講求“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仁心為質”,形成了“嚴格管理、勇於競爭、借助政治、建立壟斷”的經營風格,這無疑也是徽商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但從根本上説,還是其文化特徵所起的作用使然。徽州以“東南鄒魯”馳譽遐邇,自北方士族入住,帶來了崇儒治學的家風,“十家之村,不廢誦讀”,人文之盛,無以出其右者。生於斯、長于斯的徽商文化水準一般都比較高,能自覺地把儒學的優秀文化傳統運用到商業活動中來,他們奉行“以儒為體、以賈為用”的信條,追求儒為名高、賈為厚利、儒賈結合、官商互濟,因而形成了賈而好儒、棄儒為賈、亦賈亦儒的重要特色,這才是徽人發展其商業的真正要訣。

    徽商賈而好儒,“雖為賈者,鹹近士風”。他們出於經商和生活的需要,還獨創新安理學、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和徽劇、徽菜、徽州文房四寶等十大藝術流派,形成了體系完備、別具一格、秀立於中華文化之林的徽州文化。

    下期預告:《源遠流長的新安醫學》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09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