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陳丹青:我樂意,我喜歡

兀鵬輝

    “我很佩服中國畫家敢於自稱獨創,我願隨時招供任何人對我的影響” ———陳丹青

    9月5日,陳丹青個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幕,題名為“陳丹青1968 —1999素描油畫展”,展覽的名稱有回顧之意,展品也較完整地反映了陳丹青至今的藝術歷程,此次展出分為四個階段,對於1981年(旅美)前的作品,我只有一個字來説,那就是————好,因為它滿足了我這種受過一些藝術教育的人的胃口,那些繪事之初的所有的標準,什麼顏色啦,造型啦等均能在此一一兌現。

    陳丹青近期作品引發的所有問題,絕對不是架上繪畫的簡單甚至簡陋的理論所能詮釋的。毛焰説:“天大的潮流與我無關。”這也是陳丹青作品的姿態,你可能不喜歡,你可以不喜歡,可你能停止思考嗎?在面對這一張張冷靜得近乎冷酷的畫面前,上帝既然愛笑就讓他發笑去吧。明説了,我就是那看不懂的一群人中的一個。他怎麼能畫成這樣?他怎麼可以畫成這樣?那壓抑的激情根本無法還原為美或醜,我可以舉出一百個按理説,其一,按理説:陳丹青僅憑二十年前所具備的能力……其二,按理説,陳丹青不是個閉門造車的人,他曾經數次説他在國外一直在看,那一篇篇回顧展的《回顧》等結集的沉甸甸的上下冊《紐約瑣記》和另外一本即將上市的《多餘的素材》便是明證……其三,陳丹青是個大智慧的人,那些關於藝術的、不關於藝術的訪談、答問錄(有心的讀者可以參閱《油畫家》創刊號,連標題都應改為“陳丹青訪談《油畫家》記者”,是反訪談的一篇典範)……但所有這些都解決不了多少疑問,尤其是這個優雅的、知識型的傢夥就站在這裡。

    走出前期(1968—1978、1978—1981)的喧嘩與躁動,走近近期(1982—1990、1990—1999)的寧靜與平和,陳丹青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朝向另一些東西的窗戶”。早年臨摹達芬奇素描的作品下寫著:“當我臨完這幅素描時,我發現我和達芬奇畫的一樣好。”近期一組名為《靜物》的十聯畫冊寫生前,陳丹青又寫了“我知道這些畫十分令人詫怪,以至反感,但這是我的私事,我樂意,我喜歡”。坦誠得令人吃驚且感動。説這些並不意味著我們便在此停留,對陳丹青的作品推崇備至,高山仰止。《西藏組畫》曾經光芒四射,影響了當年和以後的許多青年。那時歷史還給我們遺留了許多問題,比如內容與形式之爭,雖説今天早已不是問題。因為視野的局限,當年優秀的藝術家少得可憐,這樣的起點決定了高度的有限。《西藏組畫》的出現,便有些橫空出世的味道,馬上佔據了現實主義的至高點,陳丹青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西藏組畫》因其對架上繪畫語言的真誠探索,今天仍有理由被認為是本世紀最好的作品之一。陳丹青近作,僅就單幅而言,沒有給我們提供什麼,可它是以組畫的形式出現的,它的秩序感便體現了一種智慧,展覽中期陳丹青重新排列了毛澤東組畫的位置,這不是行為,是認真。至此,由前兩個階段炫目的能力到今天獨特的語言,陳丹青完成了艱難的蛻變。

    1995年丹麥的四個電影人在哥本哈根起草並宣誓了後來引發爭議的“95電影宣言”,其中幾條大意是這樣的:一定要實景進行拍攝,不採用道具和布景;聲音絕不能與影像分開;一定要彩色,特別的燈光將不被採納,不足以曝光的情況下,此段戲必須刪掉;放棄任何表面化的動作場面;攝影機全部要手提。在被視為無法拍攝的情況下,《破浪》(又譯《愛情中不能承受的痛》)的導演拉斯溫特艾爾拍出了震驚戛納的《越笨越開心》,這是對隨波逐流的陳規的抗拒,而不僅是取悅人們的眼睛。陳丹青同樣的自信也顯現于他這些樸素的畫面中,尤其是那一組十三幅並置的毛澤東像。陳丹青的存在像一面良知的鏡子,映照出國內洶湧的藝術潮流中撲上去的“今日先鋒”們無奈、貪婪、急功近利的嘴臉。

    此刻,兩個藝術家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中閃現,一個是馬塞爾杜尚,另一個是《民謠流域》裏被李皖歸入《詩歌與吟唱》的婁裏德。婁裏德至今一直在唱歌,卻不僅是一個歌手,歌者與藝術家不是一回事;陳丹青一直在畫畫,卻不願説自己是個畫家,因為畫家和藝術家是兩回事。是他們的美麗人生,讓藝術這個職業在今天仍富有詩意,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這曾被視為大逆不道的話。

    《南方週末》2000年9月2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