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影片《葵花劫》:歷史之思與現實之癢

    在那場戰爭浩劫越來越被人遺忘或者被改寫得面目全非的時候,影片《葵花劫》的出場似乎顯得有些不同尋常。這是一部打算以“懸疑”號召觀眾、開拓市場的影片。故事的確是從一個日本人的死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兇手的調查開始的。這個不幸的事件發生在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的1944年,坐落于東北長白山深處的一個小火車站,副站長浩太郎突然死在淤滿血水的浴盆裏。這時,站上只有4個中國人:站長和他的妻子以及扳道工大崔和一個名叫大頭辮兒的孤兒。究竟是誰殺了浩太郎?4個中國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了嫌疑犯。

    如果僅僅從觀賞的角度,這應該是一個很有價值或者説很有“賣點”的敘事結構。但編導的更高訴求顯然不在這裡。實際上,憲兵隊對4個中國人的拷問很快就有了結果,觀眾很快就感覺到了浩太郎的痛苦,戰爭使他成了“殘疾”是一方面,而孤獨感和交流的困難更加重了他的心理壓力。對他來説,選擇自殺只是時間問題。所以,當他再次接到開赴前線的命令時,終於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僅僅是一部“懸疑片”,那麼,它的懸念和推理就顯得過於簡單了,編導過早地向觀眾亮了底,等於釋放了前面努力建立起來的情節張力。好在編導還別有所求,現實中民族心理的內在緊張也不允許有人把這個題材僅僅處理為“懸疑片”。敘事在這裡開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日本人不能接受這種“不光彩的死亡”,認為它有辱日本帝國特別是日本軍人的臉面,他們一定要讓這些中國人做替罪羊。戰爭的罪惡於是就顯現出來了。

    在這裡,編導重建歷史記憶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不過,編導對歷史的反思在影片中是借助“鬼子憲兵隊長”對當年罪惡行徑的懺悔來完成的。有人總是一廂情願地相信,半個世紀之後,當年的“屠夫”還在深深地為自己的罪行而懺悔。其實,這是不符合我們從現實中獲得的經驗的,時至今日,對於侵華戰爭給中國人造成的災難,日本並未表示過真正的懺悔。這多少顯得有些無奈,其實是一種現實之癢,雖不是病,癢起來還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葵花劫》是否搔到了癢處,能給人們一些安慰?

    《北京青年報》 2001年9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