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著名山水畫家梁天柱病逝

    中國畫研究院特約畫家梁天柱,2001年6月17日淩晨因病不幸在青島病逝,享年86歲。他在彌留之際,還囑咐親人:“ 我的事不要去麻煩別人。”梁先生帶著他對未了事業的眷戀,走的是那麼匆忙,又是那麼安祥。然而,他那“鋼筋鐵骨”鑄造的奔騰“山水”,卻永遠留芳在中國畫壇。

    驚悉梁天柱病逝,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劉勃舒代表全院同仁發來唁電深表哀悼,並對特約畫家梁天柱先生憑著刻苦自學,創造出自己面貌,為當代中國畫壇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從的是醫 愛的是畫

    梁天柱先生原名梁善璽,1916年農曆正月初六齣生在山東省平度市大澤山鄉梁家莊子,附近有座遠近聞名的天柱山,山富佳石,歷代刻石甚多,最賦盛名的莫過於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于永平四年(西元511年)在山之陽書鐫鄭文公碑,此碑結字寬博,筆力雄強,為海內外學書者所推崇。住在天柱山下且從小酷愛畫畫的梁善璽,對這座名山獨有情鐘,他自號天柱山民,後以號行,梁天柱是也。

    他少年上私塾時就迷上畫畫,農村的落後與閉塞擋不住他對畫畫的渴求,每逢過年過節鄉下隨處可見賣年畫的,眼見那紅臉的關公,豎眉的張飛,持杖的壽星,白胖的娃娃,真讓梁天柱大飽眼福,也是最開心的日子,他往往跟著賣畫人走街串巷,偶得一張年畫,就參照著畫個不停。久而久之,畫啥像啥,他的作品還上了一些街坊鄰居過年過節的小紅燈籠。

    青島熟悉梁天柱的人都稱他“梁大夫”,這是因為他出身醫師世家,而且從醫40年之久。梁天柱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年輕時下關東,赴大連,幹過醫院的學徒工、外科見習生。1940梁天柱從大連返回青島,並考取醫師,與雙胞胎五兄梁玉楝合作在青島市平度路創辦“大安醫院”並任院長。在1957年他42歲時,調入青島市市北區醫院,任外科主治醫師,直到1977年退休為止。

    天柱先生一生行醫,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然而,情之所鐘,心之所馳,生之所好,身之所樂,盡在筆墨丹青之中。抗日戰爭時期,一批畫家避亂青島,梁天柱在行醫的同時,考入畫家宮本汀創辦的青島市第一所美術學校--- -青島市業餘美術學校,學習中國畫3年,打開了他業餘美術創作的路子。後在友人介紹下結識了青島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孫國楓先生,並拜孫先生為師,在其指導下對中國山水畫、花鳥畫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和學習。

    後來有人發現梁天柱的山水畫有些像黃賓虹,他又從朋友處借來黃賓虹畫集反覆研讀,被黃賓虹先生驚天動魄的山水畫所激勵,把他帶入了新的境界。同時,還對王蒙、髡殘、石濤、龔賢等古代名家的作品進行了比較系統地研究,開始注重筆墨技巧。這就使他對藝術事業的執愛純粹無滓,每操筆必深情赴之。

    他有兩件傳奇事,足以明證。

    第一件傳奇是,梁先生在小小處方箋上練絕活。他當醫生40年來,凡上夜班時沒人看病,就在處方箋或化驗單上反覆構圖,畫個不停,幾十年持之以恒從來沒有間斷過。每天最少要畫幾十張,後來生病住院,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也是筆耕不輟,居然畫了數十本速寫。有人問他一生畫掉大約多少處方箋,他認真地回答道,怕有幾萬張吧。他生前作畫,大至數十米的巨幛,小至半尺的冊頁,從不打稿,也不願畫重復的畫,提筆就上,直接以焦墨畫墨稿,不修不補,一筆貫底,一氣呵成,這與他在數萬張小小的處方箋上練出的絕活不無關係。

    第二件傳奇是,梁先生在一處閣樓陋室創作數千幅水墨畫。他曾在青島濰縣路大雜院一處14平方米的小閣樓居住作畫一二十年,爬上去要經過搖搖晃晃的、狹窄的木樓梯,房頂是斜坡式的,最矮處人無法直起身子。在這小小天地裏,梁先生既作臥室,又作會客室,還作畫室,即使這裡夏天常常停水,每隔個把月要請人換煤氣,他也無怨無侮,精神上很富有,很充實,心無二念地全身心撲在藝術上。他黎明即起,把自已睡覺的地方支起一塊大面板,癡情揮毫作畫,任憑山水縱橫。那數以千計的水墨畫,記載了梁老的喜怒哀樂。

    自學成家 大器晚成

    天柱先生完全是自學成家。不知是受名家啟迪,還是秉性即高,他所熱愛的畫家,近有黃賓虹,遠有石濤、石溪、王蒙,都是造詣極高、曲高和寡的大師。尤其對黃賓虹,他推崇有加,曾節衣縮食不惜以重金蒐求黃賓虹真跡,為的是仔細研讀體味黃賓虹用筆用墨和敷色的技法,尤其是黃賓虹千錘百煉繞指柔的筆墨功力,對於一個操了幾十年手術刀的外科大夫,自然特別心領神會。

    天柱先生認為大匠予人以規矩,但欲成方圓,還須自己到生活中去,以造化為宗師。因此每遇節假,他就深入嶗山。有人説嶗山道上每塊石頭都認得他。他畫上大量使用的赭石和土黃,就是用嶗山背回來的石塊研磨成的。同買的顏料相比,格外沉著渾厚,仍秉賦著大地原初的氣質。早期,他的山水畫頗得黃賓虹藝術之精妙,可是他不滿足於繼承一家一派之長,也不願在傳統文人畫中討生活。他立志走改革之路,從而形成了似黃賓虹,非黃賓虹,獨具一格的山水風采。

    1977年7月,梁先生在辦理退休手續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簡裝下了江南。他七下江南,遍訪黃賓虹的弟子,並飽遊名山大川。

    1980年春天,65歲的梁先生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開始了嚮往已久的敦煌之行。面對壯麗萬千的石窟壁畫,梁先生熱淚盈眶。他的赤誠感動了一位姓常的所長,特意為這位“大夫畫家”批了個條子:“滿足他的一切要求,配一個好講解員。”於是,梁天柱大喜過望,一窟一畫觀瞻,整整看了兩天。

    那五代的大開大闔,隋唐的汪洋恣肆,宋的彌天舞蹈厖梁先生的內心深處發生著裂帛似的變化。他在寶窟發一宏願:“一定要把敦煌壁畫輝煌的色彩和火焰般流動的線條納入中國山水畫,把宗教繪畫的神秘、聖潔、熱情引入山水畫。”

    敦煌之行歸來,使梁先生找到了藝術的內核,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他畫風大變,出黃入唐,將敦煌藝術的節奏、韻律、色彩運用到山水畫創作中,融水墨重彩于一爐,線如鋼筋鐵骨,形成了大氣磅薄、渾厚拙樸的個人風格。

    這裡引用一節著名藝術理論家王魯湘的話:“天柱先生捨棄宋以來過於瑣細的皴法,把明清以來尤其是吳昌碩、齊百石大寫意花鳥畫中如枯藤屈鐵的粗獷骨線大膽引入山水畫,強化骨線中焦墨和濃墨的比重,以狂籀筆意畫出山石結構。可以説,中國畫史上還沒有誰用這麼堅強粗獷的筆墨來搭建山水畫的鋼筋鐵骨。有了這麼一副‘野蠻’的身板,什麼狂野的顏色也能鎮得住。然後開始把石青石綠硃砂乃至鐵銹紅大板塊地鋪將上去,但又不是死涂,而是在骨線之間沽潑地跳宕著,根據感覺和畫面關係,不時地有意無意地拋下一些空檔,這就使石色容易發僵的毛病大為改觀,明麗動人厖我認為,天柱先生此一創造性的探索于中國山水畫的影響不可估量。”

    1989年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發行了《梁天柱畫集》,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梁天柱的《江山不倦登臨眼》、《日蝕》、《玄之又玄》等不假華藻、大氣磅薄的畫作問世,使中國畫界為之一震。

    1991年5月27日,中國畫研究院破格聘請梁天柱先生為該院第一個特約畫家,並舉行受聘儀式,劉勃舒院長將聘書鄭重地送到梁天柱手中,梁天柱的《泰山之高抔土不棄》一畫被中國畫研究院收藏,梁天柱山水畫的影響力得到了承認。

    盛名之下,他牢記受聘儀式後劉勃舒院長一句語重心長的贈言:“你有這個證書就夠了,要集中精力畫畫。”

    在潛心創作兩年半之後的1993年11月3日上午,首都近百名畫家、美術理論家雲集在中國畫研究院,參加由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館等單位舉辦的青島市著名畫家“梁天柱山水畫展”及“梁天柱山水畫理論研討會”。

    我國著名理論家、全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邵大箴先生激動地説:“把這些作品挂在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或者挂在法國羅浮爾宮,都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大師級的精作。”

    藝術大師張仃先生看過梁天柱畫展,感慨地説:“江西黃秋園、四川陳子莊都不為人所知,默默無聞畫了一輩子畫,最後終於被社會承認為中國山水畫大師。梁天柱先生也是這樣,他的職業是醫生,動手術的,但他最熱愛的是繪畫,他今天展出的作品我看了很激動,梁先生畫畫很投入,在山水畫上辛勤耕耘了一輩子,甘於寂寞。梁天柱是當代中國山水畫繼黃秋園、陳之莊之後的又一個重大發現。”

    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劉勃舒稱讚道:“梁先生的畫有大家氣質,畫的構圖千變萬化,即使是小畫,也有大空間,大容量,耐看。可染先生説一幅畫挂在墻上可以看三天,這幅畫就算成功了。梁先生的畫是挂得住三天的。”

    次日,在病榻上的梁先生得知他的畫展轟動京華的消息後,默坐了好久,他想借助沉默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淚水還是緩慢地流過臉龐。

    晚年畫作 老辣豪放

    梁天柱先生在名利上保持淡泊心態,在生活上堅信親情與知足者常樂,在人際關係處理上是童心思維,而在藝術追求上卻永不滿足,永不止步。

    縱觀梁先生一生的畫作,更加豪放、更加老辣的還是從1991年到2001年上半年這晚年十年間的作品。

    這期間梁天柱身體多病,經常犯心絞痛和胃病,他深居簡出,謝絕應酬,只要身體稍好一點,他總是筆不離手的作畫。在幸勤勞作的同時,他也靜思了自己以前繪畫上的不足,大多數作品更加豪放、老辣,而且比以前更加嚴謹。

    他從兩方面著手求變求新:加強線的表現能力和注意色彩的運用,不斷探索繪畫語言的豐富性和表現力,畫得那樣隨意自由而又合乎法度,畫得那樣有傳統精神而又有生活氣息,筆墨又是那樣蒼勁雄健而又渾厚華滋,他的畫風不僅自成一體而且有很高的美學品格,耐人尋味,是真情實感的奔放。從而使自己的創造達到更新的境界,更有力度和更有藝術感染力,受到海內外水墨畫界的更加關注。

    看梁先生的畫作是一種藝術與情感的享受,是一種充滿活力與追求的感召。那潑彩潑墨畫作空檔處不 時裸露有鋼筋鐵骨,既保持了筆墨的韻味,又顯出一種結構美和力度感,同時其單純的黑白,又對色彩形 成一種分隔和連接的雙重作用,就象樂曲中的休止符的功能一樣。最後,趁色彩未幹,再以不同墨色的淡 墨在需要深厚晦重一些的地方象急雨擊灘似地點厾一氣,墨色互破,渾厚華滋,線條和色彩都因此而去掉了許多燥氣和火氣,添加了幾分蘊藉和朦朧。這樣,一幅又有筆又有墨又有色的水墨大寫意的潑彩潑墨山水畫就完成了。

    2000年上半年,梁天柱85歲時畫了一幅三尺半的潑彩潑墨、青山綠水《峰迴路轉》,氣勢奪人,筆走龍蛇,墨氣四射,山隨筆轉,水向墨流,含渾不盡,達到了爐火飩青的境界。

    今年5月梁天柱住進醫院,在他病逝的前三天,女兒推著輪椅帶梁先生到醫院前的小花園逛逛。他熱愛生活,討厭假東西,最不喜歡假花,他自己摘了一朵石竹花和苦菜花,一隻手牢牢地拿著一朵小野花,像兒童一樣高興。

    他對女兒女婿説:“我就這樣完了嗎?我就再也不能畫畫了嗎?讓我再能多活兩年,我還能畫出好多畫”,他還説:“98年住院搶救後老天爺不讓我走,我出院後還要畫畫”。

    平時讓梁先生開心的還有一件事,就是和女兒、外甥掰手腕。6月16日晚上七八點鐘,也就是梁先生病逝的前五六個小時,他還與小女兒掰手腕,女兒讓著他,他贏了,梁先生高興得像個孩子,不住地説:“我還能掰過你” 。

    在他去逝的前3個多小時,他還讓女兒將他扶起,用簽字筆顫抖地在一本信紙上,給女兒畫了一隻大公雞,這是他最後的一幅作品,心裏想著畫大公雞,但腦子裏還是裝著山水,結果畫了一幅山水式的大公雞,看上去似雞非雞、似山非山,更富有韻味,更讓人過目不忘。

    新華社2001年9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