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美術館的後現代生意經

    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們再也不遵循老規矩了。它們越來越像純粹的商業公司。諸多美術館和藝術家們似乎構成了強有力的聯合,去挫敗那些為此慍怒不已的藝術世界的正統論者美國攝影家杜安麥克斯對操縱全球攝影走向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如此批評:“MoMA平凡無奇的展示,對攝影是有破壞性的,因為它把最荒唐、多餘的影像提升至藝術的最高地位。我最恨攝影是架構在‘報道記錄’或‘藝術’上,這是攝影政治,我不明白MoMA在想些什麼,以他們的力量,可以造就或毀滅一個人。他們不去關注有哪些事發生了,只一味展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偏見……”

    麥克斯早已被肯定為當代最重要的新銳攝影家之一,但他那口無遮攔的批評並不是人人都能聽得進去。紐約現代美術館依舊我行我素:得意洋洋又卓有成效地不斷推出攝影個展,並且成功地將那些照片賣掉。

    目前紐約現代美術館正在舉辦辛蒂舍曼(Cindy Sherman)回顧展,這位攝影家所有拍攝的對象都是同一張面孔──她自己。安迪沃霍爾曾挖苦長相都像50年代女明星的辛蒂舍曼説:“她好得足足可以當一個真正的演員。”但那些舍曼把自己打扮成50年代的明星、家庭主婦、深閨怨婦、職業婦女、搭便車女孩、街頭流鶯的自拍照賣得不錯:400張高水準的翻版照片以每張3000美元的價格售出。至於那些20世紀早期大師拍攝的作品,MoMA則估價在15萬~30萬美元左右。

    隨著頻頻推出時尚展覽、大眾流行文化展,前所未有地注重其商業性,今天的藝術機構令人驚異地越來越像是攬生意的公司了。

    最近在古根海姆美術館舉辦的阿瑪尼回顧展以及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的《星球大戰》展出,紐約大學灰色藝廊的“資生堂與美容業面對面”,讓評論家悲悼藝術機構低俗的趨勢化:它們樂於舉辦時尚展,工業設計展、人工製品展、交際味兒極濃的所謂藝術家盛會、甚至流行音樂慶典,留給正經藝術的時間則短得如同臨終前的迴光返照。至於美術館的工作人員,《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洛貝塔史密斯尖刻地説,他們越來越多地舉辦像“高級專賣店”和“社交盛會”的展覽,“顯然是出於經濟上的安全慾望、拓展瘋狂流行領域和相應的社會意義”。這些動機也許只能解釋部分美術館的舉動,但事實是有更大的內在因素促使藝術機構的轉變,即藝術機構正逐漸迎來後現代新文化的形成。他們選擇在神聖的藝術大廳裏舉辦不無褻瀆意味的展覽:像重型摩托機車、派對上的奇裝異服等等。藝術機構不僅僅充當大眾與藝術家之間的皮條客,一味地迎合大眾,而且也開始扮演強有力的藝術家角色。

    洛杉磯當代美術館(Los Angel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oCA)的雄心勃勃在他們的新廣告中表現得非常熱鬧。在洛杉磯近郊散亂著大量模倣美術館風格的路牌、告示牌,看起來仿佛是一張張毫無表情的臉。隨即這些臉開始變化,我們看見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叉點匯聚到畫著匹薩餅的告示牌,螢幕上出現:2001;汽車以和諧平穩的速度駕駛,螢幕出現:2001;駕駛車的人們,2001。隨之出現的還有許多東西:金屬製品,柴油機,人群等等,都伴隨著2001的字樣。廣告用一句時髦的話結束:“由MoCA提供。”

    如果你登錄到洛杉磯當代美術館的網站,還是這句標簽式的話在迎接你。

    廣告鼓勵人們用一種新的眼光看待他們自己周圍的一切,但廣告並不是簡單地暗示如果我們找到了一種新的觀察方式,那麼藝術就是我們周圍的一切,相反,廣告的意思是,我們被轉換了的美妙新視覺都是一個藝術機構的産品,“由MoCA提供”。

    法國人安德烈布裏尼克曾經説後現代藝術將崛起在街頭與藝術博物館之間,洛杉磯當代美術館的廣告則表明後現代藝術就是用藝術的眼光對街頭文化的那一瞥。

    洛杉磯當代美術館的廣告宣傳了自己,同時也使堅持藝術正統論的人們慍怒不已:藝術機構以商業手段推銷自己是自取其辱,更加速了它的跌價。不論是從藝術概念還是從廣告學上説,MoCA的廣告其實都是難以名狀的魔咒。但MoCA廣告中最有啟迪的一點是:如今商業策略與藝術策略之間的界限真是越來越模糊了。90年代開始出現富於創造力的後現代藝術家們,他們不全是傳統藝術家,還有許多是dot.行業的人們。網路也正參與到後現代藝術中,攪起一場搖滾演唱會──7月13日在紐約舉辦了全球Flash作品大賽。與網路的變幻不定的合併産生了一種令人暈眩的前景,即這種後現代藝術既是創造性的,也是不穩定的。就像是威尼斯玻璃吹制工把錐型吹管伸進呼呼作響的火爐口,有技術的工人能隨心所欲用玻璃溶液製成各種各樣想像中的形狀或者根本想像不到的形狀,不熟練的學徒對著這團玻璃液則幹得很蹩腳。

    如今全球意義內的文化與商業,技術上可以説它們是同義詞。安迪沃霍爾説:“藝術的下一個步調就是商業藝術。”這似乎成了真正預言似的宣告。(文/菲必)

    《三聯生活週刊》2001年8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