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水流雲在———小議海外翁氏藏書回歸

田濤

     近十年來,我應邀先後赴日本、美國、法國等訪問講學,其間得以參觀了日本靜嘉堂、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圖書館等藏書機構。當我看到數以百萬計珍貴的中國古籍由於歷史上的原因而流散到世界各地的時候,心裏便感到一陣酸楚。看到如此之多的記述著我們祖先歷史的書籍,如今流落異域,相信每一個愛書的中國人都會為之動容。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號稱藏有兩百部宋版書的江南陸氏“宋樓”家道中衰。陸心源之子陸樹庸坐吃山空,加上藏書樓年久失修,房屋坍漏危及藏書。陸樹庸曾在當時報紙上聲明:有公私機構為之修繕者,願以藏書與之共用。但當時主張新學救國者無動於衷,堅持傳統國故者置若罔聞。此消息為日本人探知,即派人與陸氏接洽,陸氏先以50萬元討價還價,後又降至35萬、25萬,最後以10萬元成交。旋即為日本人星夜用船運至上海,並很快轉運至日本,現藏于日本“靜嘉堂”。此後消息傳出,國人才開始為之扼腕,有大呼國粹盡失者;又連喊惋惜至甚者;有高叫便宜為日本人佔去者。不過在此之後,非但“宋樓”藏書一去不再復返,相繼“鐵琴銅劍樓”、“海源閣”、“八千卷樓”等著名私家藏書,繼而散失殆盡。在此後人們的記憶中,唯常熟翁氏藏書,竟數十年不知是否存于天壤之間。

    所謂翁氏藏書,始於清道光間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心存官居高位,雅好藏書,曾于虞山購建“彩衣堂”。後有其子翁同書、翁同和等繼續努力蒐集,前後網羅而成。其中尤以翁同和所獲最多,翁同和為咸豐六年(1856)狀元,官至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並曾任光緒皇帝的老師,為晚清一代名臣。其稟承父志,長于版本目錄之學,所收集宋元秘籍甚多,當時即被藩祖蔭將其與瞿氏“鐵琴銅劍樓”相提並論,足見藏書富甲一方。翁氏藏書歷來秘不示人,其承傳均為翁氏後裔,傳至翁同和五世孫翁萬戈先生時,已堪稱六世家藏。

    翁萬戈先生早年移居美國,于40年代在戰亂中取道回國,將其祖輩藏書經天津運抵上海,碾轉運至美國。繼而加倍護持,曆盡艱苦不失不散,終使翁氏藏書成為已知海外唯一的數量最多,價值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私家藏書。直至1969年,翁萬戈將家藏宋刻的《施注東坡詩》交由台灣藝文書局影印,翁氏藏書始浮出水面,此後又經我國著名學者傅熹年院士及美國學者艾思仁先生撰文介紹,翁氏藏書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及圖書館界的關注,其中部分珍貴宋版交由文物出版社于90年代影印出版。

    翁氏藏書中有宋刻本十一種,元刻本四種,明刻本十二種,清代刻本二十六種及歷代名家稿本、抄本二十七種,其中宋刻本《集韻》為罕見孤本,兩百多年來不為人所知,實為今“天一閣”所藏毛晉影抄本之底本,堪稱書中至寶。另一部宋刻本《長短經》則為清代乾隆朝編修“四庫全書”時進呈底本,書上不僅有翰林院大印,且有乾隆御筆題辭,可見在清代已是宮中秘籍,恩寵有加。即便是其中的明清刻本,也皆為稀見善本,且有名人批校及翁同和親筆書跋,美輪美奐不可多得。翁氏藏書中別有清代“小瑯福地”張蓉鏡精抄本《營造法式》四卷,乃為張氏據宋刻本影抄,雖成于清代嘉慶間,而因出於女子手筆,至纖至細惟妙惟肖,歷來為藏書家所仰慕,書後有黃丕烈等為之題跋,自然更是增色匪淺,果然開卷燦然,令人賞心悅目。

    翁氏藏書世傳六代而不散,實賴其家人鼎力護持,經百年歲月動亂,始終不離不棄。翁氏藏書雖然一度帶至海外,卻最終不曾易手外人,實靠其後輩將此藏書視為對故鄉的深情寄託,而真正讓他們始終神牽魂係的,是海外的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無法割捨的眷念。

    今年春天,經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竭誠努力,又蒙翁萬戈先生慨允合作,終於使翁氏藏書重歸祖國,全部八十種古籍整體由上海圖書館重金入藏,一時傳為佳話。稍後又有不同聲音傳出,有人覺得,文物古籍乃人類共同財産,未必一定要重金購回。但我個人以為,為何我國之文物古籍可以置於彼國,而彼國之文物古籍卻不能置於我國?何況東西各國對於文物出境及保護措施均各有不同規定,可見“人類”對此“共用”之説並沒有取得共識。另有人説收回國內固然可取,但應令其捐獻,不必給付重金。但我個人以為,捐獻固是良策,且不考慮翁氏後裔移居國外,價值觀念已有何種不同,但見國內人士歷來捐獻文物古籍者後來境遇如何,而所捐之文物古籍多於堆積不理而保護不週者亦不在少數,是否將“捐獻”視作“得來全不費工夫”而不加重視。還有人説索金太高,有的説太貴,有的説不值,眾説紛紜,莫衷一是。我又以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對此盡可見仁見智,今日視為不值,明日或許會有改變,此處視為太貴,而彼處則以為便宜。古籍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值與不值,貴與不貴,當由歷史評論。而今上海圖書館重金入藏,可以令國人在以後的日子裏少一扼腕,少一嘆惜,則應視為義舉。至於別有議論拍賣公司此事不夠透明,缺少“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而且沒有公告及預展等等,這些批評自然足資參考,也許拍賣公司為防止“失之東隅”,而一時未作週全考慮。總之,包括拍賣公司在內,大家都能從此中學習一些知識,吸取經驗,也並非壞事。

    有人説歲月如同流水,那麼記錄下這歲月往復的書籍便是彩雲。而今流水已逝,彩雲歸來。這其實正是我中華民族已經富強,已經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徵。我並不期待所有流失海外的典章文物能夠全數重歸祖國,卻為每一件能夠歸來的文物而慶倖。因此,當翁氏藏書終於回國庋藏的時候,我由衷地為此鼓掌歡呼。

    《光明日報》9月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