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教授周孝正:“人造美女”是“現代小腳”

前有“人造美女”在各地不斷出爐,新有“人造美女”猝死手術臺的爆炸性新聞,後還有大批甘願為美吃苦的女性在整形醫院裏“孜孜以求”,“美女製造”的討論之聲社會上不絕於耳。

有調查説,整形美容已經成為我國居民在繼買房、買車、旅遊之後的第4個消費熱點,全國美容消費近年年均突破200億元,現在,出於求職要求的整容人群已與影視演員平分秋色,各佔40%。日前,記者就“人造美女熱”現象,走訪了3位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家,聽聽他們的意見。

手術對人體是一次新的創傷

採訪時,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李森愷教授剛剛從手術臺上下來,從事整形外科工作已30年的他笑稱“自己幾乎每天都在製造‘美女’”。李教授説,“人造美女”的那些整容手術沒有什麼新鮮的,在圈裏很普通,它只不過是被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出又一個“概念”罷了。

“外科出身的整容醫生都知道有一個‘手術適應症’問題,不是人人都適合、都可以做整容手術的,而且任何手術都是有風險的,手術對人體來説是一次新的創傷,任何藥品或填加物都會有副作用。”秉持著醫生一貫謹慎的態度,李教授為記者舉了兩個簡單的整容例子,“比如像簡單的割雙眼皮手術,如果是眼裂短的女性硬要割雙眼皮,那出來的效果就是‘怒目圓睜’;而像硅膠假體隆胸的後遺症目前在美國也有近四分之一,但因為是填充手術它還可以取出,只是需再承受一次手術的痛苦。”

身為整形醫生,李教授提倡“道法自然”、順應自然,對於追求美的女性他持歡迎態度,不過他一再叮囑:做整容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大醫院,這樣出了意外,醫院會有一整套應急方案和設備。

“人造美女”需要的心理準備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石邵華副研究員對國內外美容業的發展頗有研究。據她手中掌握的資料顯示,在國外,一個人從有做整容的想法到最後上手術臺這中間平均需要4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她會諮詢若干位醫生,詳細了解整個手術過程,手術可能産生的不良後果,與家人朋友進行溝通……做一系列身體和心理上的準備。而在國內目前來看,這方面的準備還非常不充分,做整容往往是女孩一個人幾天甚至是幾分鐘的決定。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每個人的權利,本身無可厚非。關鍵是做‘人造美女’之前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做整容、對整容後的生活變化做好準備了嗎?”石邵華副研究員説,“有些女性往往過高估計了‘外在美’的無所不能,諸如自己變年輕漂亮了就可以找一個更好的工作、就可以做明星了,或是可以挽回有外遇丈夫的心等等,抱著這種目的去做整容手術的女性可能很難得到滿足。”

採訪中,石邵華副研究員告訴記者,據她們研究,在整容手術之後,無論手術效果如何,“人造美女”們都會有幾星期到幾個月不等的抑鬱期。因為與生俱來形象的改變,內心傳統觀念和外在輿論雙重影響都將為“人造美女”帶來不小的精神壓力。她不無憂慮地説,“人造美女”因“以貌取人”的社會現象存在而生,而反過來它又加劇了“以貌取人”。

“人造美女”是“現代小腳”

“我覺得這是社會浮躁心態的産物,是對美的多樣性的破壞,我堅決反對。”採訪一開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就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周孝正用“現代小腳”一詞來形容“人造美女”現象。他説,其實美從來不是客觀的,都是主觀的,美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就像古代社會以“小腳”為美、唐代以胖為美一樣,各個時代的美、醜標準都是相對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對美的評判標準也不同,東方人眼中的醜在西方人眼裏可能就是美。美從來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大眼睛、雙眼皮”是一種美,但“丹鳳眼”又何嘗沒有它獨特的韻味?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它的尊嚴,任何個體都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多樣性,世界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多樣才是真正的“美”。

周孝正教授將“人造美女熱”更多地歸結于商家炒作,他認為它不過是商家贏取商業利潤的一種手段,“人造美女”只是商家手中用於吸引眼球的金字招牌。

《中國婦女報》2004年1月1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