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罵仍然樂此不疲 賀歲劇雖然賺錢卻難編

1996年,馮小剛就進行了影視賀歲的探路。當時,他邀請香港明星萬梓良和內地《編輯部的故事》的原班人馬共同合作了《編輯部的故事續集》,選在春節期間播出,賀歲劇應運而生。賀歲劇産生後,其命運同春節晚會一樣,雖是年年生産年年有人罵,但製作方依然樂此不疲。尤其是最近兩年,賀歲劇的競爭與賀歲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春節比較早,從9月份就不斷傳出賀歲劇開機的消息。日前,記者走訪了有關方面,對賀歲劇做了個總調查。

內容賀歲劇很不同

很多觀眾,容易將賀歲電視劇和賀歲電影混同。北京電影學院的陳山教授表示,賀歲劇與賀歲片不同,它的指向性更明顯,內容上受限制。賀歲劇一般都要在臘月底和正月初播放,內容肯定離不開喜劇和大團圓的類型題材,而賀歲片除了專為賀歲檔定制的電影外,一些陣容強大,場面精彩的大片也被電影公司排在了這個檔期裏放映,以獲取最大的利潤。“其實就故事而言,這樣的電影和賀歲沒有什麼必然關係。比如前些年成龍的《特務迷城》,今年晚些時候的《玉觀音》《無間道3》等等。應該説賀歲片只要陣容大,題材可以相對廣泛。而電視劇由於要走入千家萬戶,所以題材相對狹窄。”

收視賀歲劇很賺錢

雖然對賀歲劇的指責一直都有,但據央視索福瑞調查顯示,進入2000年後,已經連續3年,春節期間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除了春節晚會外,緊跟其後的就是賀歲劇。這也是很多電視劇製作公司每年不斷製作賀歲劇的原因。北京東亞龍視公司這幾年一直在投拍賀歲劇,該公司的王經理表示,主要是這個收視檔期太誘人了,“一年中很難有這麼多人在同一個時間段內超高頻率地收看電視,無論廣告收入還是打造公司品牌,這都是絕佳的時機。”王經理表示,一般賀歲劇都是3集,投資在200萬元左右,是屬於那種投資總額不算很大,但見效快的電視劇類型。

題材賀歲劇不討好

賀歲劇題材大都是喜劇,但很多觀眾對其製作卻並不滿意,幾個喜劇小品串聯似的劇本,演員誇張的表演形式,與老百姓生活脫節的情節設置,沒樂擠樂的熒屏效果,都讓人對賀歲劇的品質産生了質疑。尤其是這幾年,隨著賀歲片産量的驟然增長,賀歲劇的故事卻依然圍繞著“鄰里之間”、“彩票風波”、“尋找兒女”、“分配財産”、“歡喜冤家”等幾個不變的主題下不斷衍生出眉眼類似的故事,對觀眾來説,確實缺乏新意。難怪有觀眾説:“如果這樣我寧願花錢去電影院看賀歲片,雖然票價貴,但起碼比電視上那些瞎胡鬧的賀歲劇好多了,觀眾又不是傻子,年年那樣誰都膩了。”

劇本賀歲劇很難編

在採訪中,曾經擔任過賀歲劇《衣錦還鄉》編劇的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張老師指出,作為賀歲劇的編劇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困惑與矛盾,任何人都想把自己的作品拍成精品,但是賀歲劇因為篇幅和題材的問題,的確存在著模式化乃至庸俗化的弊病。“過節肯定需要喜慶的氣氛,這樣在故事衝突上,一些敏感的情節,例如生病、災難都儘量不去涉及,到頭了也就是寫寫失戀,但最後也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這樣很難造出什麼特別的戲劇高潮,一切早都在觀眾掌握之中,人物一齣場就知道他結尾會怎樣,臉譜化的問題想避免都難。”另外3集的容量也讓編劇很難有發揮的餘地,“還來不及鋪排人物性格,電視劇就快結束了,所以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故事帶入矛盾的中心,去掉必要的銜接,看上去確實很像小品。”

演員賀歲劇誰在演

由於賀歲劇的喜劇類型,所以每年參加賀歲劇演出的,多是觀眾熟悉的情景喜劇明星和大量的相聲小品演員,這也使賀歲劇看上去特別像相聲小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電視製作公司負責人表示,其實演技在賀歲劇中並不重要,參演明星的數量和當年明星的知名度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要的就是明星效應。”但現實中,觀眾似乎並沒在賀歲劇中看到眾多當年火爆明星的身影,而更多的是一批老面孔。

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楊先生一語點破,請不來大明星是因為片酬:“每逢年根,都是各路明星的收穫期,稍有名氣的大腕都忙於各地走穴趕場,這時候他們的檔期是最忙的。賀歲劇投資不大,大量的投入都用在明星片酬上。為保證出場明星數量,製作方沒有能力請來最當紅的明星。而賀歲劇又禁忌新人,所以一些不大不小,雖然臉熟但名氣不大的明星就總在這幾部賀歲劇中主演。”

處境賀歲劇有出路

在採訪中,記者得到更多的資訊是,賀歲劇正處在一種尷尬的境地,而且有被逼入死衚同的感覺,但用導演英達的話説:“賀歲劇正處在青春期,和情景喜劇在中國一樣,它的前途大好。”讓英達如此樂觀的原因主要是兩個原因,“首先是檔期優勢,在國外檔期的概念很重要,尤其是電影,比如暑期檔、聖誕檔等等,而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能為這個時期度身定做一部電視劇,能在這個時段播放,這已經是成功的一半了。”

另外,他向記者強調了品牌的重要性,“由於賀歲劇很容易變成類似晚會一樣的應景之作,所以品牌化的建立和延續是很重要的。”英達今年導演的《家和萬事興之家有喜事》就是北京電視臺的品牌之作。“好的品牌能吸引到優秀的創作班底和演員,作為電視工作者,我們沒有必要妄自菲薄。雖然到處有指責,但是良好的收視率是客觀情況,這説明觀眾還是需要的,電視臺也是需要的。對於大家都需要的東西,怎麼可能消亡呢?”

英達認為,賀歲劇目前最應該做的,就是自身修煉,“千萬別以為只有幾集的戲,就可以亂拍,急功近利是最短視的行為。積極進行品牌化建設,是每個希望將賀歲進行到底的製作方最應該做的。” (曾家新)

《京華時報》2003年12月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