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三峽庫區“古代文化走廊”浮出水面

    史料顯示,古時的三峽地區,存在著一條聯繫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巴文化的“走廊”。隨著三峽庫區文物發掘搶救工作的展開,這條“走廊”開始以實物面貌浮出水面。

    考古專家介紹,三峽庫區腹地的巫山是巴人活動的重要據點,其境內的大寧河自古以來就是聯繫中原和江漢平原的重要水道,是溝通巴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走廊。但截至本世紀中葉,巫山的文物發掘工作還比較零散和缺乏系統,直到建國後為配合三峽工程對庫區進行文物調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全面啟動,長江、大寧河兩岸存在的這條文化走廊才得到了大量文物的印證。

    考古專家近年來在大寧河兩岸發掘出大量文物,夏商文物大多具有明顯的巴蜀文化特徵,其中商代銅尊表現出濃郁的楚文化和中原文化風格。主管重慶庫區考古發掘工作的重慶博物館考古專家鄒後曦認為,三種文化在此地的交流可能在商代已經開始。較晚歷史時期的文物則表明,到了戰國時期,巫山的巴文化逐漸被外來的楚文化所取代。

    鄒後曦指出,巫山的古文化,突出地表現了邊緣地區文化的過渡特徵,呈一種“走廊文化”的面貌,而大寧河便是當年最重要的水上文化走廊。由於秦漢後巫山主要隸屬於巴地,這條溝通巴、楚、中原文化的水上文化走廊存在歷史並不長,主要局限于東周時期。但鄒後曦認為,這段不長的歷史對巫山的影響非常深遠,著名的“巫文化”、 “神女文化”都可追溯到這個時期。

    1997年至今,專業考古隊伍已經在巫山確定文物發掘地點11個,完成勘探約50萬平方米,發掘約16000平方米,出土成件文物2000多件,超過了本地歷史上考古發掘的總量,在新石器、商周、漢晉等不同時期考古學文物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收穫。巫山縣也因此躍升為三峽庫區文物第一大縣。

    目前,庫區文物上半年的發掘工作已經完成,下半年的發掘計劃將於9月啟動。人們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 三峽文化走廊”的全貌。

    新華網8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