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讓田野吹來清新的風

     在我國當前物質生産的各個領域中,農民無疑是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創造領域中,農民的參與權和創造性卻被嚴重忽視和低估了。

    和城市居民相比,農民在許多方面還處於相對弱勢。因而在文學藝術作品中,不時受到戲弄和調侃,被扮得呆頭呆腦、傻裏傻氣、沒見過世面,甚至愚昧、落後、保守。比如前不久某電視臺播出的一則小品中,一位城裏人嘲笑鄉下來的“二丫”姑娘名字土氣,二丫辯解説:“俺身上沒土,剛洗過澡。”於是觀眾哄堂大笑。對於這種調侃和戲弄,農民表現出的是無奈乃至認同。儘管當代農民對模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慣表現出巨大的熱情,但他們這種模倣的熱情也常常受到嘲笑。

    在當代文化生活中處於如此弱勢地位的農民,又何談對於文化創造的參與呢?據了解,目前進城進行“文學打工”的農村青年已開始形成群體。他們一般都是替人捉刀,寫了文章之後卻沒有署名權。再如前不久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首屆全國農民歌手大賽”就因為沾上“農民”兩個字而遭遇空前困難。一些企業家不願意花錢贊助這一活動,不是因為捨不得花廣告費,而是不願意讓自己的企業跟“農民”沾上邊,以免影響城裏人對其企業的感覺,進而影響其産品的銷路。大賽曆盡艱難最後總算辦成了,而且發現了幾十位很有天賦的農民歌手。這也證明農民決不是如一部分人所想像的那樣在今天已經失去了文化方面的創造力。當今的中國文化,需要田野吹來的清風。

    誠然,在我國當代史上曾發生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等極端的例子。在“農業學大寨”的年代裏,農民對當代文化的影響以及對文化的參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那個時代的文化主題曾經被某些學者概括為“文明與愚昧的衝突”。這種悲劇已經永遠地成為歷史了。我們正在邁入知識經濟時代,各類知識分子作為知識的承載者無疑是直接參與文化創造的主要力量,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創造可以沒有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參加。

    在我國歷史上,農民曾參與創造過當時最優秀的文化。《詩經》中的《國風》有多少出自民間的吟者,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説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的創造,古往今來多少農民出身的能工巧匠、民間藝人曾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過傑出的貢獻。而歷史發展到今天,當代農民卻沉默了。我們在文化創造的領域內很難再聽見農民的聲音。是當代農民完全喪失了文化的創造力嗎?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一段時間以來文化的單向流動。

    所謂文化的單向流動,是指國外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影視節目、流行歌曲等文化産品大舉登陸中國的沿海城市,然後再通過國內的傳播媒介及在城市打工的農村青年向內陸農村播散,形成了城市學習國外、農村模倣城市這樣一個沒有回流和反饋的單項流程。我們知道,正常的文化傳播應當是一個迴圈,而目前這個迴圈過程被中斷了。中國的大眾文化正面臨著被“麥當勞化”和“可口可樂化”的危險。誠然,中國應該借鑒和學習一切人類優秀文化遺産包括當代外國的優秀文化成分,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利用文化産品滲透、傳播其價值觀念為資本主義體系服務是某些西方發達國家重要的文化策略。如果我們在引進過程中不注意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獨創性,讓中國成為他種文化的洪泛區,就會嚴重地挫傷中國文化的原創性,我們就永遠不會反過來對他種文化産生影響。而我們要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要使自己的文化具有原創性,就不能不調動佔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民在文化創造方面的積極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歸根結底要從中國人民火熱的現實生活和鬥爭實踐中産生出來。勤勞、敬業、善良、尊重知識,不僅是中國農民的光榮傳統,而且是大多數農民現實的價值觀念和生存原則。一批批優秀的中華兒女源源不斷地從原野走向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重要崗位,證明著農村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讓農民參與進來吧!當今的中國文化需要田野吹來的清風。

    《人民日報》 2001年06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