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界喜憂參半 面對流失的嚴峻挑戰

    中國文物界最近可謂喜憂參半。6月17日,美國向中國歸還了6件走私文物,中國通過法律程式追索文物取得又一成果;而翌日,因坐擁避暑山莊而久負盛名的河北承德,卻爆出一宗驚天文物竊案。

  在這起文物監守自盜案中,共有158件文物被從門禁森嚴的文物倉庫中盜出,其中數件為堪稱中國國寶的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其餘為國家二級或三級保護文物。這是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文物監守自盜案之一。在這起案件中,一名叫李海濤的掌管文物倉庫鑰匙的官員,在其任職的12年中,利用職務之便多次從倉庫中盜取文物。案件所涉文物數量多,品級高,業內人士認為,這很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博界第一大案。

  長期以來,中國這個世界上惟一文明沒有斷代的國度,不得不一再體味文物流失帶來的切膚之痛。有專家認為,因管理不善或監守自盜而造成的文物流失,已成為中國文物走私市場僅次於古墓盜掘的第二大來源。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非法文物交易價格不斷攀升,僅次於毒品和軍火走私的鉅額利潤,導致全球性文物犯罪活動日益猖獗。五千餘年連綿不斷的文明為中國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物,成就了中國在世界文明中的獨特地位,也使中國日益成為國際文物販子覬覦的市場。資金不足、人手不夠及由之而帶來的文博業管理的鬆散,則在某種程度上為文物盜竊與走私提供了可乘之機。

  長期從事文物回流工作的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鞠肖男説,資金和人手不足是中國文物博物館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中國客流量最大的上海博物館,每年2000萬元的門票收入仍不足以使其自足。有的博物館則因為新文物的出土,不得不在既無人員補充又無資金注入的情況下,背上看守墓葬的沉重負擔。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學者説,管理不規範,文物清查流於形式在中國現有的2000余家博物館中並非個別現象。在案發地的承德外八廟文物管理處,近幾年任該處負責人的5位處長,離任接任時從未進行過文物清點,更不用説知曉文物的具體數目了。在中國,不少博物館的官員只能以“大約”、“左右”一類模糊的字眼描述文物的數量。

  清點文物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投入鉅資和專業人員。鞠肖男説,財力不足使得中國的許多文物工作只能抱守現狀,難於開展研究和利用。

  史載,中國文物的大規模流失始於19世紀中葉。1860年,英美聯軍入侵者從中國掠走了難以數計的文物。有數字表明,在全球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來自中國的文物精品約163萬件,而存於民間則不止于這個數目的10倍。以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為例,其中藏有的中國歷代珍稀品多達3萬餘件。現今國內外收藏的5萬多件敦煌文物中,4萬多件流失海外。

  文物是祖先留給後代、供他們遙想先人當初生活場景的記憶的碎片,是凝固了的歷史,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中國于2000年修訂文物法,明令禁止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向外贈與、出賣文物,並規定國家隨財政的增長而增加文物保護撥款。該法還為文物進出境設定了嚴格的審核檢查制度和程式。

  2003年初,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一個盛大的珍貴青銅器出土紀念儀式上,5位報告發現珍貴文物的農民被請來為儀式剪綵。中國政府以這種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嘉獎和感謝。

  中國海關針對文物走私的不同渠道,改進技術,加強檢查,全方位堵截走私文物。文化部門也及時向海關提供國家及地方文物管理規定及文物發掘與研究的動態資料、文物走私出境的情報與線索。

  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海關查處了240起文物走私案件,收繳國家限制出口文物8780件。深圳海關自1990年以來,共緝獲走私文物28000多件。多年以來,中國政府還通過依法追索、政府移交和接受捐贈等方式,使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3年前,中國政府首次成功地通過法律手段從英國追回了一批流失文物。(魏武 程紅根 單純剛)

新華網2003年8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