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狂飆》之大

     近兩年,話劇流行小劇場,漸漸“小”得蔚然成風。但是終於有人不願小下去了,於是《狂飆》誕生。

    《狂飆》從一開始就拉開一副“大”架勢:大腕演員;大製作;排演期間,宣傳就在各大媒體大肆“狂飆突進”;首演地點選擇了北大好幾千人的大講堂;固定演出地點又安排在人藝大劇場。不幸的是,大則大矣,沒大好,空了。

    舞臺很大,但是充實。有精益求精的舞美佈置,有每一次明暗都恰到好處的燈光,更有時空之間轉換自如的舞臺調度,所以同樣做到了豐滿而靈動——空不在舞臺。

    演員陣容整齊,都是目前炙手可熱的大腕兒,但大多是靠出演影視浪得虛名,幾乎讓人忘了他們來自中國最高戲劇學府。《狂飆》給了他們為自己正名的機會,他們憑藉自身的實力,證明在校四年的光陰沒有虛度——空不在表演。

    也就是説,作為導演的田沁鑫,“大”得很成功。但是,作為編劇的田沁鑫,犯了空洞的大忌,使全劇變小了。

    田漢本身性格複雜,至少有浪漫作家和狂飆式政治家的兩面。恰又生逢亂世,時代將兩種可能性都擲在他面前,他的一生,這兩支大軍在其內心的角逐真是一場“狂飆”,這種狂飆的力量之巨,是可能讓人分裂、讓人死亡的。要寫田漢,這對矛盾才是質之所在,而話劇《狂飆》中表現出來的僅僅是無奈、悲涼,至多有些悲憤,顯然過於簡化與單調了。

    具體到這齣戲,有兩個有關功力的問題:一是據説編劇熟讀田漢文集,但這不説明任何問題,關鍵在理解。編劇透過田漢的文字,沒有看清田漢眉目間隱藏著的細節,寫出的,當然只能是一張空洞的臉。二是對“田漢們”的理解。曾經讀陳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讀得盪氣迴腸、唏噓不已,因為從寫到的那些人身上,讀出了整整一代人的悲哀,他們已不再是沈從文、丁玲、郭小川這樣單獨的個人,他們在許多地方息息相通。正因為陳徒手理解了這些共通之處,再下筆,才能不空。而《狂飆》裏的田漢,孤零零的,背景空空蕩蕩,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不飄不空才怪。

    不過儘管我這樣説,還是認為《狂飆》為當前話劇的由小到大作出了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説,《狂飆》可能會成為一場即將開始的話劇狂飆的始作俑者,如果真能如願,那它就又“大”了。

    《北京青年報》 2001年6月0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