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三峽庫區文物搶救有望揭開“巴墟”之謎

     繼19世紀末中原地區著名的商代文化遺存“殷墟”發現之後,我國有望在長江三峽庫區發現西周時期巴人活動的中心區“巴墟”。這是記者日前在三峽庫區文物第一大縣重慶市巫山縣採訪時了解到的。

    重慶庫區是古代巴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巫山縣則處於古代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帶,歷史文化積澱極為豐厚。國家在三峽庫區實施文物搶救性發掘工作以來,巫山縣出土了大量具有鮮明巴文化特徵的遺物,其中以大昌鎮龍興村雙堰塘遺址最為豐富。有專家從現有的發掘成果推測,這個遺址即屬於早期巴人活動的中心區“巴墟”。

    雙堰塘遺址分佈于巫山縣境內大寧河流域。大寧河是長江北岸的一條支流,兩岸是巴文化遺址最為集中的地區。據主管這個遺址文物發掘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長江三峽工作隊隊長鄭若葵副研究員介紹,以往的調查、鑽探和發掘線索表明,遺址原分佈範圍較大,約達10萬平方米以上,但由於水土流失等原因,現存可發掘面積僅2萬平方米左右。

    1994年至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長江三峽工作隊對雙堰塘遺址先後進行了5次大的科學勘探與發掘,發掘面積累計約達3000多平方米,發現了豐富多彩的西周時期文化遺跡和遺物。鄭若葵認為,遺跡中的坑洞、溝槽和墓葬、遺物中的石磬、石范、卜甲等均表明,這個遺址是一處西周時期發達繁榮的生活聚落區。遺跡中的某些生活特點、出土陶製品帶地域色彩或民族色彩的器形特徵和風格,均揭示了遺址與古代巴人的密切關係。

    鄭若葵介紹説,雙堰塘遺址不僅是分佈在大寧河流域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和出土遺物最豐富的西周時期巴文化遺址,而且也是目前三峽庫區範圍內規模最大、具重要學術意義的西周時期巴文化遺址之一。在對雙堰塘遺址現知的聚落規模、出土遺物和文化斷代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學術界出現了這個遺址即“巴墟”的觀點。但鄭若葵認為,關於“巴墟”的期盼性推測還有待於今後更大規模、更大面積和更艱苦細緻的發掘研究來驗證。

    針對三峽工程的庫區考古調查工作在50年代已經開始,但直到90年代三峽工程正式啟動,大規模的文物搶救性發掘工作才全面鋪開。來自國家文物部門和各個科研院所的數十支專業考古隊伍活躍在庫區的各個角落,為庫區文物的保護日夜忙碌。

    生活時報8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