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詩化人生智者境界——敬悼金克木先生

李春林

    金克木先生臨終前用六個字説他的一生:“哭著來,笑著走”。

    18歲,先生以詩步入文壇;24歲,先生出版《蝙蝠集》,成為新詩界卓爾名家;88歲,先生以詩化的語言告別讀者。

    都説“天妒奇才”,才華太出眾的人難期高壽。其實不然,金先生不是享年八十八嗎?我想,這大概是先生的思維和文字一直那麼年輕,才讓上天“失察”吧。80年代以來,一茬一茬的年輕朋友都有這樣的感受:讀其文而想見其為人,“金克木”是個年輕學者或年輕作家;讀其文而真見其人,“金克木”原來是個皤然老翁。這個皤然老翁思維和反應比年輕人還要敏捷,這個皤然老翁是改革開放初期許多西方新知的引進者,這個皤然老翁85歲學會了用電腦寫作和傳稿。於是,從“大吃一驚”到“原來如此”,金克木成了沒有年齡概念的人。

    平輩近,隔輩親。金先生老朋友不少,“小朋友”更多。我是先生的一個“小朋友”。我崇敬的學界老前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氣象”的;一類是有“神韻”的。金先生是我接觸過的最有神韻的人。

    金先生的神韻就是羚羊挂角,神龍在天,讓人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更難以形成文字。我與先生相識十五年,又是做記者的,雖然寫過不少人物專訪,但一直不敢寫先生,原因就在於此。我怕我寫出來的金先生不像金先生,我怕我寫出來的金先生讓金先生不滿意。先生的詩,先生的散文,先生的小説,都足以使他成為當代文壇的“淩煙閣”中人物;先生的東西方文化研究特別是梵語文學和印度文化研究,也足以使他進入當代學術象牙塔的頂層。先生靠自學成大才;先生做教授50多年,桃李滿天下;先生連任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總之,先生是個名人,一個有傳奇色彩的名人,但專門描寫先生的文字卻少之又少。看來,與我有同樣想法的大有人在。先生在的時候,我不敢寫先生,還可以盼望先生自己寫自己;現在先生走了,我們拿起筆寫先生的點滴,儘管是以蠡測海,以莛撞鐘,但一蠡一莛總是聊勝於無,一蠡一莛可以積少成多啊。

    憶念金先生,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聊天。先生聊天,海闊天空,主題頻換,妙語連珠,雋言不斷,他善於把雅的東西説俗,把俗的東西談雅,閒淡中寓深遠,平常中藏機鋒,讓人坐而忘返。每次都是我們打斷話題,這倒不是我們有什麼事情要回去辦,而是怕先生太累了。打斷話題後最好抬腿便走,否則先生在過道還會接著聊呢。先生的“小朋友”都把聽先生聊天作為一大樂事,我和新聞界的同行去他家,不完全是約稿採訪的公事,不完全是求教問學的雅事,不完全是看望老人家的私事,常常乾脆就是去聽先生聊天。先生聊天,喜歡提問題,聊到關鍵處,他突然問你:“這是怎麼回事?”你一答,他説“不對”,二答,他説“不對”,三答如果還不對,他就會哈哈大笑起來。那是智者的笑而不是勝者的笑,在這樣的笑聲中,你一點也不覺得自己難為情。其實,聽先生聊天多了便會發現,先生提問題,並不就是要讓你回答,只要你不急於接話,幾秒鐘後他自己就把答案説出來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積極回答先生的提問,一是為了測試自己的智識,二是為了老人家高興。我們與先生聊天,得到的與付出的實在不成比例,我們給先生講的,也就是一些他在書上報刊上電視上和廣播中看不到聽不到的瑣事,但先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常常要問個究竟,他有一顆童心,對一切他不知道的東西、一切新鮮的東西,總是那麼好奇,那麼想了解。80歲以後,先生幾乎足不出戶,但他知道的外面的事情比我們還要多。有一次,我在日記中記先生的聊天和自己的感受,那次先生提到“舉重若輕”,説一個人有十分才學,顯弄五六分,文章才瀟灑好看。由先生的話,我想到“過”與“不及”的關係,“過”還不如“不及”,“不及”可以補,是主動;“過”則需要調整,是被動。我又想到雕刻人像,為了便於修改,鼻子要留大一點,因為大能變小,小不能變大;眼睛要留小一點,因為小能變大,大不能變小。記著記著就成了一篇題為《留有餘地》的隨筆。只可惜我沒有堅持,如果一直記下來,先生的聊天可以成一本書。

    金先生喜歡聊天,一有朋友聊天,他那間簡樸的書房兼臥室就熱鬧起來。但熱鬧之中,我還是隱隱感覺到他的寂寞。放眼看去,現如今才學識趣與先生相當,能做他聊天對手的人能有多少?即使有幾個,也像他一樣年事已高,打電話不是你耳背就是他聽不清,哪聊得起來。於是,先生晚年的文章,最喜歡最常用的文體是虛擬出兩個人來一問一答。也許,那個虛擬出來的或古或今或中或外的人才是先生理想中的聊天對象吧。先生雅好圍棋。我去他家,推開門,常看到他凝神入玄,坐在棋盤前不知是自己擺棋還是“打譜”。但他從不與人對弈。先生的棋力到底有多高,恐怕誰也不清楚。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先生當屬“坐隱”一類。先生寫作,考慮最多的是讀者能不能明白他的意思,先生常説的一句話是作者寫文章,要“眼前無讀者,心中有讀者”。在這次住院前,先生一直堅持給讀者回信,先生始終把讀者當作朋友,時刻渴望著與他們無礙地交流,因此,他的文章對表達形式很講究。在我見過的人裏,錦心繡口妙筆貫通,文章和聊天一樣機趣盎然,金先生當為第一。我見到的金先生,熱鬧的時候多;他的寂寞特別是內心深處的寂寞,也許我永遠也不能真正地體味。

    熱鬧而又寂寞,喜歡熱鬧而又享受寂寞,這就是金先生。正是在這不寂寞同時又寂寞之中,他成就了自己詩化的人生和智者的境界。

    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印地語、烏爾都語、世界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語言文字,他的學術研究涉及人文科學的諸多領域,而且創見迭出,多有建樹。在當今學界,若論古今中外,雜學旁通,先生少有人能比。但先生最癡迷的其實是天文學。自30年代戴望舒將他從天文學拉回文學後,在聊天中,在文章中,他不知多少次表達過未能從事天文學研究的遺憾。在最近寫的一篇隨筆中,他再一次充滿悵然:“離地下越來越近,離天上越來越遠。”這裡,我要第一次大概也是唯一一次反駁先生的話了:先生沒有離天上越來越遠。8月5日,先生走了,他到天上去了,他成了天上的一顆星星,那是詩人、智者的歸宿。

    《中華讀書報》 8月1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