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壩址古文化遺存堪稱地下“中國通史”

    大量考古發掘和研究證實,面積15平方公里的三峽大壩壩址古文化遺存,堪稱一部埋在地下的“中國通史”。經過多年努力,三峽壩址重要文物全部得到發掘和保護。

    在三峽工程建設期間,考古工作者對三峽壩址多處古文化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出房基、水溝、灰坑、陶窯、墓葬等大量遺跡,獲得數以萬計的不同時代、不同質地的珍貴文物。其發掘規模之大、出土文物之豐富,在三峽考古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三峽壩址中堡島上,發掘有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文化遺存,以及夏、商、周、秦、漢、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整個遺址面積達0.75平方公里,文化層堆積厚度達3.5米,共有13個疊壓關係十分清楚的文化遞次,這同我國歷史學的斷代完全吻合。這種文化系列沒有缺環的古遺跡,在國內已發掘的遺址中極為罕見。

    在中堡島遺址上,考古工作者還發現距今6000多年的大溪文化時期眾多斜坡基岩上鑿岩而成的與江岸平行的成排柱洞,人工挖建的溝槽等建築或某種設施遺跡,基岩上人工鑿出的一個個十分規整的圓形平底岩坑,種類豐富的魚骨及鹿、牛、豬、羊、狗等動物骨骼和這一地區該時期前所未見的亞洲象牙齒。發掘了23個屈家嶺文化時期埋藏方式奇特的器物坑,坑內眾多器物分層擺放,排列有序,共出土較為完整的陶、石、玉質器物千余件,其中85%為陶器。發掘器物中,陶器有陶豆、陶罐、盂形器、壺形器、碗、盤、杯等原始生活器皿;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鑿等原始生産工具,其中有一件融打制、磨制、琢制于一體的石鉞,加工十分精緻,為罕見的石器珍品。考古專家發現,坑中器物大多分層放置,其分層、存放位置和器物方向、器類以用器物組合等均有規律可循,如玉器大多置放一側,石器大多放置在一起,且方向一致。器物坑中還出現了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性質的器物同出一坑的現象,為研究三峽地區乃至長江流域原始文化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此外,堆積厚達4米多、埋藏量大、遺跡遺物豐富、層次清晰的六個商代文化層的確認,又為全面研究三峽地區商時期文化的來源、面貌、分期,以及峽區內外同時期遺存文化內涵的差異、相互關係和發展變化過程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施勇峰 廖君)

    新華網2003年5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