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警惕腐敗分子動搖改革基石——訪電影《生死抉擇》原著作者張平

楊榮 潘曉曦

    説起電影《生死抉擇》,張平説,從開始寫作的那天起,做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會去寫一部工業題材的長篇小説,更沒想到反映國企改革、反腐倡廉的小説《抉擇》改編成電影《生死抉擇》後,會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和關注!

    張平1954年生於西安,1957年因在西北工學院任教的父親被錯劃為右派,全家遣返回祖籍山西晉南的一個偏僻山村,從此,便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今天,已是山西省文聯副主席的張平,仍然同農村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親平反後,仍與三個女兒住在農村。自己的妻子曾是同他在一個村裏勞動的農民。張平深情地説,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在他的軀體和血液裏,充溢和流淌著的是農民的善良、樸實、靦腆和憨厚。

    張平寫工業題材的小説從1996年開始。這一年,剛剛拍攝完根據張平同名小説改編的《天網》電視連續劇的著名導演鬥琪,又看中了張平的另一部作品《兇犯》。《兇犯》是一部描寫林場護林員同盜竊林場的犯罪分子進行殊死搏鬥的長篇小説。鬥琪認為《兇犯》的故事情節撼人心魄,建議把故事的背景從林場移到工廠,從農村移到城市。把林場的護林員變成工廠的守衛員或倉庫保管員,把盜竊林場變成當地的農民哄搶工廠或工人中的一些不法之徒對工廠的肆意搶劫、小偷小摸。帶著這樣的故事框架,他們冒著酷暑,連續採訪了數十個國有大中型企業。然而,兩個月的密集採訪完全改變了他們的思路。他們發現,在一些國有企業裏,對企業破壞損害最大的並不是什麼哄搶工廠、小偷小摸,而是腐敗,是權錢交易,是國有資産流失。有些工廠,連年虧損,但一年的吃喝費卻達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一些工廠的領導,巧立名目,假公濟私,對國有資産肆意掠奪,大發橫財……

    與此相反,那些下崗工人的生活困境卻令人觸目驚心:一家三代擠在一間50年代建起的小平房裏;許多工人家裏只有黑白電視,沒有洗衣機,沒有冰箱,沒有彩電;很多幹了一輩子的離退休老工人領不到退休金;有些老工程師甚至在街頭揀菜葉。有人生病,無錢醫治……

    面對這一幕幕的情景,兩個人的想法徹底改變了,一種全新的創作慾望也越來越強烈:一定要替工人説説心裏話,一定要警惕腐敗分子動搖改革的基石,一定要為那些立黨為公的真正的改革者謳歌吶喊……

    於是,導演鬥琪創作了一部反映下崗女工的電視連續劇,張平則寫了一部長篇小説《抉擇》。

    在這部40多萬字的作品裏,散發出來的那種海潮般的激情和尖利岩石般的拷問,讓每一個讀者都久久無法平靜。張平説,我幾乎是一口氣寫下來的,我真的壓抑不住……

    如果説在80年代初的成名作《祭妻》、《姐姐》裏,似乎還多多少少能找到一點兒生活中張平的影子的話,那麼在90年代連續引起轟動的長篇《兇犯》、《法撼汾西》、《天網》、《孤兒淚》、《抉擇》、《十面埋伏》等作品裏,就很難再看到以前的那個張平了。在《兇犯》中所表現出來的冷峻深刻,在《法撼汾西》、《天網》中所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在《孤兒淚》中所表現出來的廣闊厚重,在《十面埋伏》中所表現出來的文韜武略,都不斷地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尤其是在《抉擇》這部40多萬字以國企改革為背景的長篇小説裏,張平以其飽滿的政治激情,沉重的憂患意識,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對社會矛盾的深刻揭示和無情剖析,表現了作家直面現實的理性精神和藝術勇氣,從而給人的靈魂深處以更為強烈的轟擊和搖撼。作品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截至目前,《抉擇》已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戲曲、曲藝、連環畫、廣播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先後被近百家報刊轉載連載,被上百家電臺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應聽眾的要求,對《抉擇》一書曾連續播放了三遍,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長篇連播中,是從未有過的。

    根據《抉擇》改變的同名電視連續劇在北京播放後,扮演李高成的演員李雪健曾被評為最受北京觀眾歡迎的演員。李雪健説,他在閱讀原著時,感受到作家心裏憋著一口氣,所以他在扮演這個角色時,一定不能讓這口氣沒了。

    著名導演于本正説,拍攝《生死抉擇》時,我對《抉擇》一書所揭露的問題,揭示的主題深感震驚,並感動於作者張平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而我拋開一切雜務,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去。

    《抉擇》一書成了廣大讀者上等的精神食糧,也給張平帶來了空前的榮譽,《抉擇》先後被評為全國公安題材文學類作品一等獎,“啄木鳥”文學一等獎,全國最佳暢銷書獎,99年度“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被國家新聞出版署等六部委推舉為建國五十年重點獻禮作品……

    《光明日報》 2000年08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