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藝術人才在尷尬中行走

應天齊

     應天齊簡介:

    早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為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是在中國版畫界和美術界有相當影響的藝術家。主要版畫作品《西遞村系列》獲多種獎項,並被搬上舞臺。版畫與黃梅戲《徽州女人》的全新組合,其實驗性和首創性開創了中國戲曲創作的先河。

    出版過多部有關藝術創作和研究的文集。近年來主要致力於大幅浮水印版畫的創作和實踐。

    

    如果將人才按所從事的專業來劃分,藝術人才會是其中一個最為特殊的群落。當我們把關注的眼光投向這個群落,更多的時候不是在寫字樓、辦公室這樣的背景下發現他們,而常常是在某個畫家村、某所藝術院校爆滿的考場、某個soho族的家裏。

    這個特殊的群體似乎游離于我們通常所關注的人才市場和職場以外。那麼,他們的職業生存狀態是怎樣的?

    目前正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的著名畫家、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應天齊先生對記者談了他的一些看法。

    尷尬之一:

    教育統一化,需求多元化

    其實這種矛盾在其他專業也同樣存在。我們的教育形式雖然在發生變化,但教育的體制和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換湯不換藥”。應天齊説,比如美術教育,國家對美術學習的過程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但最終的考核標準還是原來的那一套,而且是按照嚴格的統一標準進行的。這套標準是否合理,本來就值得商榷,與國外相比,我們的標準顯得非常僵化,我們往往注重的是“像不像和所謂的造型基本功”,而別人更注意對個人創造力的培養,注重教給學生一種創造性思維的觀念。我們其實在有意無意中扼殺了許多難得的天賦。

    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客觀上又在呼喚藝術人才的多元化。供給與需求錯位,從而造成了藝術人才市場的表面過剩,致使許多人轉行,或者成為城市中的“漂流族”,藝術人才“社會流失”現象嚴重。

    尷尬之二:

    缺乏批評,人才迷失

    應天齊認為,藝術批評應該分為專業批評和受眾批評兩部分。在我國目前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之下,不能要求群眾都是專家,但“如果連中國藝術界的學術會議上都沒有批評的聲音,藝術人才的下一步成長是令人憂慮的事情。”

    藝術人才的成熟和發展離不開健康活躍的批評氛圍,只有經常聽到批評的聲音才表明人們在關注,在思考,也只有在思想的交鋒中,人們才能有所收穫。而事實上,眼下的許多所謂學術會議卻是有名無實,到最後往往變成了“旅遊會議”,如同《圍城》裏描寫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説些不痛不癢的話。”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年輕藝術家在這樣的藝術氛圍裏,其進步都將是困難的,更不用説能有什麼大的超越。

    媒體對藝術的報道現在也大多停留在介紹的層面上,鮮有批評。對邊緣藝術的關注往往帶著獵奇的目的,邊緣藝術本身所具備的探索性、先鋒性的東西反而沒人注意。對主流藝術的關注很多時候變成了炒作,而這種炒作又導引著藝術的發展,藝術人才變成了與商業等非藝術因素的關係,把功利淩駕於藝術和藝術探索之上,這對我們下一代藝術人才的走向非常不利。

    尷尬之三:

    人才身價虛高,文化水準畸低

    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往往被炒出名不符實的天價。某業內人士曾向記者披露:也許是普通的一張畫,被那些掌握髮言權或裁判權的人一捧,立刻身價百倍。目前市場上的作品價格一般都是“燒”出來的結果。與此相對應,創作作品的藝術家在人們眼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身價倍增,但他們真的如同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嗎?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藝術界真正有“作為”的年輕藝術家如鳳毛麟角,原因何在?

    “有些藝術家對文化沒有發言權”,應天齊這麼認為。藝術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源泉,又承載著文化的精神,所以深刻理解文化的內核對於藝術創作至關重要。而我們的現狀是,除了天賦和興趣的原因,往往是那些文化水準低、沒有能力去學一門“正當”專業的人去學習藝術專業,靠藝術來“混一口飯吃”。應天齊説:“在我自己的學生中,很少能發現文化課成績也很棒的人,可以説幾乎沒有。”這在藝術界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去年的電視歌手大賽上,許多歌唱水準不錯的歌手,面對簡單到幾乎是常識的問題時的窘態,還讓人歷歷在目。“頭重腳輕根底淺”,對於藝術人才來説,如果缺乏文化素養的支撐,他的藝術生命會長久嗎?

    藝術的種類不同,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同,如果把所有的藝術都看做“文化消費品”,那將是危險的。如果底蘊不足,陷入商業漩流裏的藝術人才很容易變得更加浮躁和急功近利,為藝術而藝術?還是為利益而藝術?這是藝術人才常常要面對的問題。

    尷尬之四:

    藝術墮落,藝術人“江湖”氣

    “走穴”幾乎成為一個過時的名詞,因為現在大家對此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當人們僅僅關注淺層次的藝術消費品時,藝術人不是將人們的品位導向高處,而是不負責任地迎合這種口味。原因很顯然:這種迎合不但有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藝術為商業所操縱,自然免不了粗製濫造。在與“商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利益和保護自己的利益,一些藝術人漸漸養成了“江湖”氣,這給藝術和藝術人才本身帶來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應天齊説:“因藝術人的江湖習氣,導致藝術在墮落!”

    藝術人才的職業狀態不是良好的,怎麼回到藝術本身?這是一個問題。

    藝術人才不得不面對的這種種尷尬問題,難道僅僅是藝術人才自身的尷尬?除了質疑和責難,也許我們該用更多的眼光來關注這個群體,比如,我們的社會是否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充分地發揮才華的空間?他們一般都是自由職業者,作為游離于社會大家庭的個體,在這個市場經濟時代,社會拿什麼來保障他們,讓其安心從事藝術學習和創作?在我們大談醫療保險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等話題時,可曾有人將他們的存在納入視線?這樣一些很實際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精品購物指南》 2001年5月0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