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詳解半世紀內地電影在香港市場的遭遇

    香港電影業曾被譽為“東方的好萊塢”,不僅製片業非常發達,而且電影市場長期以來也相當火爆,在外語片、港産片稱霸的香港電影市場中,內地電影的發行放映情況如何呢?香港觀眾喜歡什麼樣的內地電影呢?日前,記者採訪了香港資深影評家、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羅卡先生。

    輝煌三十年

    羅卡先生從事電影研究評論幾十年,提起內地電影在香港的滄桑變遷,他如數家珍地説:“五、六十年代,內地影片在香港非常受歡迎,香港觀眾尤其喜歡內地拍攝的戲曲片,像《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香港與內地合拍的《王老虎搶親》、《金枝玉葉》、《三看禦妹劉金定》,甚至有一部香港影人到廣東拍攝的紀錄片《東江之水越山來》(描寫香港從廣東東江引水的故事)也成為當年十大賣座片的亞軍。銀都機構(內地在香港的影視機構)的前身長城影業公司專門有放映內地影片的院線。文革期間樣板戲在香港放映時也常常爆滿。改革開放初期,內地影片在香港仍保持著一定的活力,像謝晉的《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丁蔭楠的《孫中山》等影片的票房都達到了200萬港幣,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羅卡先生認為,當年內地影片之所以得到香港觀眾的歡迎,主要是香港觀眾在英殖民時代懷有一種強烈的民族情結,在文化上有認同感,對內地充滿想像和期望,希望能看到具有民族特色和洋溢著愛國精神的影片。

    燈火已闌珊

    羅卡先生介紹説,從80年代末開始,內地影片在香港市場越來越不景氣,近十年來,幾乎沒有票房超過百萬的內地影片,最好的影片也就賣個一、二十萬,像馮小剛的影片在內地很火爆,但在香港根本沒有多少觀眾買賬,票房慘到只有2、3萬。銀都機構所屬的影院也不敢上映內地影片,因為一上映就虧本,發行越來越萎縮了,現在只有影藝戲院一家影院經常放映內地影片,目前除了張藝謀、陳凱歌的獲獎影片在香港稍有票房號召力,其他的內地影片已很難在香港找到觀眾了。分析內地影片在香港市場的衰落,羅卡先生指出:“現在香港觀眾的心態已發生變化了,他們對內地影片更多是用挑剔、苛刻的眼光去看,他們願意看內地拍攝的、在文化上與香港同中有異並且具有國際化意義的藝術影片。他們喜歡看那種具有開放性、具有新鮮感的影片,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願意看那種展現中華民族博大的歷史文化、以現代意識演繹歷史傳奇的影片,如周曉文的《秦頌》等等。”

    重拾舊河山

    羅卡認為,內地拍攝的影片離香港觀眾的口味已越來越遠,這也是內地影片在香港越來越不受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內地模倣香港拍攝的娛樂片,在香港根本沒有人去看,他們寧願去看香港拍攝的娛樂片。內地拍攝的説教味濃的影片也幾乎沒有市場,而像馮小剛拍攝的那種地域色彩很強的影片也不會在香港打響。

    羅卡先生最後指出,香港電影市場近幾年來也很低迷,但香港影片的海外市場卻越做越大,香港對內地電影來説是一塊不能輕易失去的陣地,也是內地影片通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他希望內地電影工作者能緊追電影時代潮流,積極探索新的創作發展道路,讓內地電影在香港重振雄風。

    《每日新報》 2001年4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