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設計 圓明園石料修繕當年現代圖書館

    位於北京市北海公園西側、文津街7號的國家圖書館分館,以前叫“北京圖書館”,1931年建成時叫“國立北平圖書館”。該館基址在明朝時,與北海同屬西苑禁地,曾是皇帝遊樂的玉熙宮,宮內設有宮廷戲班及演戲的場所。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起義軍攻陷洛陽,殺死了崇禎皇帝的叔父朱常洵,消息傳到北京時,崇禎皇帝正在玉熙宮飲宴,聞此兇訊,“大慟而罷”。從此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亡,崇禎皇帝再也沒有心情到玉熙宮遊樂了。

    清朝,這裡一度成為禦馬監,為皇帝養馬的禦馬場。民國初年成為陸軍部管轄的軍營和操場。

    1926年,當時有美國背景的“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決定在此興建圖書館,經向陸軍部交款兩萬元之後,取得了土地使用權。基金會招標收到17份設計方案,經美國建築學會評審,選中了外籍工程師莫律蘭(Molev)的方案,基金會遂聘請莫律蘭為主持圖書館建設工程的建築師,于1929年5月奠基(奠基石至今仍嵌在圖書館主樓的西側臺基上),1931年6月建成。

    這座當時中國的第一個現代化的圖書館,雖然是由洋人設計建成,其外觀總體風格卻採用了中國宮殿的傳統樣式,與東面的北海、南面的中南海建築景觀融和協調。正門是綠琉璃瓦頂三開間朱漆大門,主樓兩層,呈“王”字形平面,前、中、後三座樓由中廊貫通,前樓綠琉璃瓦重檐廡殿頂,面闊九間,下設石砌基座月臺,圍護漢白玉雲龍紋柱頭欄板,內部是現代化裝修,閱覽室可容納200人,書庫可藏書40萬冊。

    圖書館建成後,入藏的第一部大書就是赫赫有名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欽命編修的,主編是紀曉嵐,分經、史、子、集四部分內容,所以名為“四庫”,共36304冊,近10億字。這部大書沒有印刷,只手抄了7部。入藏的這一部,原存于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于1914年運來北京,而且全套書匣、書架都是乾隆年間的原配之物,保存完好。這套珍貴的文物,已于十幾年前移至設備條件更好的白石橋路(今中關村南大街)國家圖書館新樓保存。

    解放後,“國立北平圖書館”更名為“北京圖書館”,毛主席領有該館的“第001號”借閱證。周總理曾向該館捐贈過一部《資治通鑒》。

    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分館,雖然是有72年曆史的倣古建築,但卻擁有來自300年曆史的清代圓明園的古物。原來這座圖書館在建設期間,經當時的政府批准,曾到圓明園遺址廢墟中去取用了一些建築石料。在取用石料的過程中,工程人員運回了不少荒廢在斷壁殘垣間的尚屬完好的藝術構件。

    現在大門前擺放的一對石獅,取自圓明園長春園東門口。庭院中矗立的那對高大精美的華表,取自圓明園安佑宮宮門。主樓基座正中的石階及浮雕五龍階心石,原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的臺階。主樓門口擺放的一對石雕小白象和一對銅鑄仙鶴,也是從圓明園運來的。在庭院東側草地上,還有一座清代皇家園林特有的崑崙石,漢白玉雕刻,上圓下方,象徵著神話中西王母居住的崑崙仙山。崑崙石兩面都刻有乾隆御筆題詩,下配海水江崖紋底座。據説這種崑崙石在全北京只有7座,這一座取自圓明園的福海。

    自1911年清朝倒臺之後,圓明園不再有專人看管,民國權貴紛紛盜取圓明園遺物以為己用。北洋軍閥王懷慶公然拆取安佑宮、舍衛城、西洋樓等處的石料建造私家花園———達園。奉系軍閥張作霖也從圓明園拆取漢白玉構件,遠運至東北建造自己的墓地———元帥林。當時作為“國立”的北平圖書館,運回一些圓明園的古物來裝飾庭院,也可以説是客觀上起到了保護這些珍貴遺存的作用。

    ■文津街:東起北海大橋,西至府右街北口,因圖書館藏有避暑山莊文津閣《四庫全書》,經當年的政府部門批准而得名,沿用至今。

    ■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四庫全書》于1914年運回北京時,魯迅正在當時北京民國政府教育部任文博科科長,魯迅曾經辦理此事。

    《北京青年報》2003年4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