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物與旅遊“聯姻” “敦煌人”説“不”

     “敦煌學成為當今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但我們反對為了發展經濟和旅遊而造成文物的毀壞,我們不願意看到敦煌成為‘阿富汗塔利班’第二!”最近,在廣東美術館舉行《敦煌2001廣東特展》之際,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前所長關友惠,面對媒體與觀眾的熱情與關注,道出了作為“敦煌人”的憂慮。

    第一次來到南方,年逾古稀的關老有些激動,他説:“不是我的成就有多高,而是我在所裏的專家中算年齡最小,所以我來了。”談到幾十年文物工作的辛苦,他説,光是從事石窟工作的研究人員就有3人被摔死(其中一個是敦煌石窟的臨摹者)。過去,敦煌研究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幾十年一直靠一台時好時壞的發電機發電、照明,而改革開放以後敦煌人才真正享受到電燈的光明。50年代初就紮根敦煌的關老,回憶起60年代“困難時期”靠啃樹皮支撐著臨摹壁畫的日子,他説,當時許多人是頂著政治壓力堅持工作的。

    敦煌學是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關注的熱點。關老介紹,敦煌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以研究藏經洞的文獻(佛經和社會文書等)為主的文史研究,一部分為石窟藝術研究(包括雕塑、壁畫、建築藝術)。前者被20世紀初的盜寶者法國人伯希和、英國漢學家斯坦因等大量佔有,其出版物對於敦煌研究至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敦煌石窟藝術的研究,是從1944年第一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蘇鴻先生開始的。解放以來,雖然國內外共舉辦過20多次敦煌藝術展,但敦煌藝術研究真正為國內外學術界認可,還是十九世紀80年代以後的事情。大量藝術研究論文的出版,10多次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以及多次國內外展覽,尤其是去年在北京舉辦的紀念藏經洞發現100週年的展覽,導致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敦煌熱”。

    面對“敦煌熱”,關老與“敦煌人”在感到安慰的同時充滿了憂慮。他説,對於有關方面欲將敦煌與旅遊局聯姻、捆綁操作的計劃,他們已鬥爭了兩年了,他們大聲疾呼:不能為了眼前利益加速歷史文化遺産的毀壞,應該考慮為子孫後代留點什麼。關老説,1959年他當時臨摹的壁畫,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段文傑先生50年代臨摹的壁畫《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像》,如今也已消失。他説,一個人負荷太重了,也會被毀掉的,何況上千年的文物。遊客太多,洞窟的壁畫會因二氧化碳等廢氣污染而消失。因此,“敦煌人”堅決反對將文物與旅遊聯姻(原來由國家文物局管理),關老説,不願做歷史的罪人。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填補了中國歷史研究的空白,敦煌藝術是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的生動注解,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還是宗教、文化、藝術,敦煌文物,都是一部形象的歷史。關老從敦煌的價值談到敦煌的保護,他説,世界上哪有不變的物質,人們只有用科學的方法盡力延緩文物的生命而已。目前敦煌正在與發達國家合作,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保護這一世界文化遺産。

    《人民日報》 2001年04月16日第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