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明代古墓保存完好揭秘:為防盜墓不放金銀

    近日,東莞挖掘出土的明代鍾氏家族古墓,因其中有一具距今400多年仍保存良好的女屍,引起了許多市民的興趣。但中國古都學會理事、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原廣州考古所副所長黃淼章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並非什麼稀罕事,在廣州,明代古墓的墓葬和屍體一般都能得到較好的保存。

    為防後患明墓很清貧

    黃館長解釋説,廣州已發掘的漢代及其以後的墓葬之所以“十室九空”,就是因為陪葬品太多,特別是漢代時厚葬成風,許多官僚、貴族或有錢人都喜歡把食器具、偶人車馬、珍寶玉玩乃至住屋、倉井、火社等做成明器,放入墓中。這樣一來,不少墳墓剛造好後不久就被盜墓者搜刮一空,而且由不少盜洞都正好選在墓頂中部這一點看出,廣州古代盜墓者的經驗非常豐富。

    盜墓猖獗的教訓,最終使明代時廣州的有錢人明白,防墓盜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在墓中放置珍貴的陪葬品。於是,不少達官顯貴人家不惜花巨大工本構築堅固的墓葬,但葬品卻少得可憐。

    黃館長舉例説,生於明宣德二年的廣東南海人戴縉,生前歷任監察御史、南京工部尚書等職,但這麼一個高官的隨葬品卻僅有一支木簪、兩把木梳以及金、銀耳挖各一支,最貴重的也只是他口裏含著那塊半粒黃豆大的黃金。其夫人周氏的隨葬品也少之又少。考古人員在周氏墓中發現的墓誌一語道破了天機,上面寫到:“我死之後,慎勿以金銀首飾葬我,恐為我後患。”

    又如留下了《春秋正傳》、《心性圖説》等400多卷著作的廣州著名歷史人物湛若水,明代嘉靖年間曾任南京禮、吏、兵部尚書,其墓中也只有10多件陶器,什麼金玉首飾都沒有。

    正是由於廣州的明墓隨葬品清寡,盜墓者都不願白費力氣下手,大部分明代古墓才得以逃過一劫,完整保存下來。

    明墓古屍多保存完好

    據悉,由於廣州明代古墓的修建非常堅固,再加上棺木保存考究,如用“燈芯草”(起乾燥作用)來墊棺底的做法很常見,因此有很多明墓古屍都能像東莞鍾氏女屍那樣得以完好保存下來。

    黃館長介紹説,1985年在廣州赤崗市化工機械廠工地上出土的明朝廣東著名學者、曾任南京禮部尚書的何維柏之妻的古墓裏,就發現了用“燈芯草”墊棺底的現象。而且該墓異常堅固,僅墓室頂就灌了20層灰砂,外棺與墓室間填滿松香,密封程度極佳,內棺外還用麻布刷上桐油灰包裹封密,所以女屍被挖出來時,其外形基本保存完好,肌肉仍有彈性,牙齒齊全,頭髮烏黑。

    而像戴縉墓,由於墓室與葬具之間及上下四週均灌滿松香,墓穴縫完全被封死,不留任何空間,結果夫婦倆的屍體在嚴密的墓室中成了幹屍,經歷了400多年後仍得以完好保存。

    《新快報》2003年3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