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舞蹈之“不是”

    2000年11月,在浙江省台州市舉行了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決賽,河南省濟源市的群舞《愚公魂》獲得金獎,另外還獲得了5個銀獎和兩個銅獎,這對於我們這個舞蹈藝術相對落後的省份來説,是個很值得一提的大事情。筆者不是專業搞舞蹈創作和研究的,但綜合專家們的意見,猶有一些粗淺的觀感和意見。

    一個文藝作品,內容決定著一切。一個好的舞蹈,它首要的出發點應該是有一個新穎、深刻的立意,才能有一個好的、堅實的基礎。現在的許多舞蹈尤其是各類晚會、慶典舞蹈,題材平淡無奇,缺乏明確的主題和深邃的意義,“撞車”現象嚴重,片面追求盛大的場面、隊形變化、求新求異等所謂“視覺衝擊”,結果流於庸俗和貧乏,也就失去了吸引觀眾的原動力。著名舞蹈家、原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吳曉邦曾經説過:“舞蹈的創作動機是如何來的呢這是作者在與外界事物和人發生了情感後,在這種強烈的感情衝擊下所産生的一種要表現的慾望,這就是創作動機的産生。”隨著社會和時代的進步,舞蹈也會越來越關注和著眼于“人”的真情實感,唯如此,方能言其他。近幾年來,一大批表現民俗生活、民間傳説、勞作等題材的作品,如江蘇的《織》、湖北的《化蝶》等的成功,就明白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甚至可以説,它們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投入大、製作精良外,最主要的乃在於從“情”出發,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進行切入,充滿了生活的意趣。

    目前舞蹈創作出現了一種趨向:立足於大的歷史題材或著名人物來尋求表現和突破。這當然是一種好的現象。説它“好”,是因為創作者已經有了明確的導向性意識和想法,想要從中找到更好的表現張力。但是,這類題材如果駕馭不當的話,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或者忙於場面鋪排,或者是失之於單薄。所以確定要搞之前,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人力、物力、財力、“才”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不盲目求大求全。

    成功的舞蹈作品,還要求打破形式主義,致力於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一個好的舞蹈,若要成其“好”,必有其特色,要有其“亮點”和“支點”。有了這些“亮點”和“支點”,肢體語言的表達才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因素。在這個方面,已經有一些前衛和敏銳的編創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如北京市的《紅扇》,從道具、服裝、動作等各個角度把現代舞蹈和古典舞蹈大膽結合,表現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風格。應該説,該節目也代表了目前藝術舞蹈發展的一定的趨勢。

    但是恰恰在此類求新的追求中,出現了幾種不合適的偏差,其中最顯著也最普遍的就是舞蹈技巧的堆砌:在舞蹈的表現中,單純以技巧為舞造“情”,而不是為“情”而舞。有的舞蹈更片面追求“高難度”,結果把舞蹈從藝術推向了雜技,在追求的過程中迷失了其本真。

    還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尤其存在於專業舞蹈中,那就是道具、服裝,甚至音樂等許多舞蹈自身以外的東西佔了過大的比重而喧賓奪主。在這個人文浮躁和快餐文化的年代,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很自然而正常的。編創者固然是要注重對這些元素的處理,但更多的,還是要進行“情感”及其表現的藝術加工。

    第三種不好的趨向是舞蹈節目的套路化、媚俗化。一個舞蹈作品,創作者把作品包裝得頭不是頭、腳不是腳。在一場大型比賽中,往往會有幾個甚至更多的舞蹈因結尾“飄雪花”“嬰兒啼哭”等而撞車,本來很好的東西也變得庸俗不堪。有的舞蹈為了迎合個別人的低俗心理,還會大量盲目地運用男女舞者不必要的親熱場面甚至裸露場面來煸情。這種現象在雙人舞中表現得尤其突出。而所有這些,都對舞蹈這門藝術是一種褻瀆。

    目前,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觀眾,大家可能對於少數民族舞蹈和軍營舞蹈都有一種“了無新意,江郎才盡”的慨嘆。這其實就説明瞭這兩方面近些年來顯露的一個突出問題:理解和創作的概念化、主觀化、片面化。以少數民族舞蹈為例,它所表現的本來應該是當地濃郁的人文色彩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性、地方特色,不是概念性的、亙古不變的東西,它總會隨著創作者的構思和出發點、具體內容、場景及時代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觀眾們所看到的,卻大多都是一大群人穿著民族的服裝蹦啊跳啊,連動作和表情都讓人因“爛熟于目”而在腦海中失卻了印象。還有一部分創作者違反少數民族舞蹈創作規律,一個作品中服飾是少數民族的,技巧是芭蕾的,音樂形象又是迪斯可的。中國舞協副主席賈作光在不久前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創作座談會上,就當前少數民族舞蹈作品創作中存在的脫離生活、 浮躁、媚俗現象提出了嚴歷的批評。他説,改革開放給少數民族舞蹈創作帶來新的思考,也帶來衝擊。有的創作者脫離生活,沒有激情。創作時要善於發現少數民族文化真諦,不要一提到少數民族似乎就是越獵奇、越落後越好。

    《中國文化報》2001年4月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