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樂山大佛“美容”目擊記:“增一分則太厚”

     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像——樂山大佛巍然屹立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風化雨蝕使其傷痕纍纍。為了保護這一珍貴世界文化遺産,從3月24日至4月10日,樂山大佛文管部門開始對佛體進行近10年來的第一次清洗、維修。這也是樂山大佛建造1200多年來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維修保護。3月28日,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大佛疑難頑癥遺留至今

    歷經千年滄桑的樂山大佛位處亞熱帶濕潤區,建在強度不高的紅砂岩上。近年來由於受風吹、酸雨、水漬、江水衝擊和遊人日增的影響,大佛風化明顯,佛體表面模糊,甚至出現岩體剝離現象。

    大佛發髻有些脫落,鼻梁明顯發黑,佛容日漸晦暗。佛身岩石長期受到大氣降水和山體滲透水侵蝕,積水滯留大佛胸腹部,致使岩石強度降低,造成佛體植物生長,黴菌滋生,風化加劇。受現代酸雨環境污染,大佛面部“黑鼻”、“臉花”、眼角挂著“淚痕”。

    據史料記載,樂山大佛歷代均有過維修,僅近、現代較大維修就有6次。上個世紀4次較大的維修週期在15年至30年之間,而最後一次,僅近10年。

    大佛景區管理委員會的有關人士説,在以前維修的時候,由於使用的材料和工藝受到當時條件所限制,水泥修補的大佛臉孔一度成為“白面書生”,有人戲稱“大佛變年輕了”。施工腳手架也致使佛座四週岩石受到一定的損壞。

    由於多種原因,每次保護維修也只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治理上,無論在維修方法還是使用材料上,都存在有不妥之處,重在注意對現象的修補,而忽視了對大佛本質的保護,大佛的疑難頑癥一直遺留至今。

    大佛使用傳統材料“洗臉”

    為了治理大佛的“病症”,來自全國科研單位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先進手段,對大佛進行了全方位的檢測鑒定,先後完成了大佛水上岸坡測繪和有關大佛區域的地形、水文、地質、氣象、大氣污染等科學考察。

    3月22日,國家文物局、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同當地工程維修專家一道為大佛會診。

    3月24日,大佛正式開始“美容”。據悉,這次大佛清洗將集中在大佛面、肩、胸、腹等部位,重點清除“黑鼻”、“花臉”、“淚痕”。

    此次清洗共分三步:一、清除佛身垃圾雜草;二、去除佛身肩部原有不合理的水泥抹層,改用熟石灰、炭灰和水混合的三合土做基層,然後塗抹肉色的灰漿;三、採用熟石灰、麻筋、紅砂粉和水的傳統錘灰材料來修補佛身裂縫破損部位,以恢復大佛潔凈、端莊的原貌。

    現場施工負責人説,這次清洗大佛的突破在於所用的材料全部使用古代傳統材料,還有些抗聲的材料,不使用高新現代化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使用傳統的錘灰製作方法。

    施工現場一片忙碌

    這位負責人領著記者到現場看了錘灰製作。在大佛的旁邊,三個工人正在“丁丁噹噹”地用手錘在水泥板上敲打。這位負責人解釋説,這裡所用的石灰、細炭灰都是用細籮篩選過的,而麻筋都用細竹條打成細毛絲的。

    由於採用這樣的方法,每次每人只能錘打2.5公斤左右,每次得花上3個多小時。一般情況下,工地的錘灰地方保證7至8人,最少是3人。參加大佛“洗臉”的40多個工人也是特選的,因為大佛的修繕不同於普通的施工,這些工人都有過維修文物的經驗。

    洗完“臉”的大佛是否會有文飾過重的痕跡?對此,有關負責人表示,“增一分太厚,減一分則太薄”,用鐵泥掌上灰,每層不超過5mm,逐漸追加到要求的厚度,一般在5mm—12mm,再用木泥掌揉緊壓實。

    在大佛的附近,記者看到有的工人正往山體上抹著一塊一塊的方型灰塊。工地的負責人説:“這裡的山體性質和大佛本體是完全一致的,記者看到山體上有顏色不一的100多個灰塊。

    由於樂山大佛體積太大,修補工程最大的難度在於怎樣搭腳手架。往常都是從大佛的腳下一直搭到頭部的全景式腳手架,而這次施工首次採用鋼管和鋼繩懸空搭腳手架。腳手架只搭在肩部以上,重量集中壓在大佛的肩部。這種搭廂架不僅避免了傷及大佛佛身,又保證了施工安全和工期。截至昨日記者採訪時,維修所用腳手架已提前安裝完畢。

    樂山大佛景區管委會旅遊處郭明興説,這次大佛的清洗不影響遊客遊覽觀賞。據最新統計,自大佛“洗臉”開工後,3月25日、26日兩天內的遊人達6655人次。

    大佛烏尤文管局局長呂林告訴記者,樂山大佛建設史上最大規模的保護工程已經拉開了帷幕。今年底,將實施以樂山大佛防風化保護、佛身排水、佛腳防水衝擊工程等重點保護項目為主要內容的第二階段保護工程。

    新聞背景:樂山大佛

    世界著名的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為彌勒坐像。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西元713年),是海通和尚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德宗貞元19年(西元803年)完工,歷時90載。

    大佛通高71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可圍坐百人以上,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據史料記載,樂山大佛在唐朝初建時期曾有“大像閣”保護佛體,如今在大佛兩側的崖壁上,仍可見殘存的幾十個梁柱孔穴。據專家們考證,“大像閣”獨到的排水體系對大佛防水滲透、沖刷,防風化和通風排濕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元末明初,“大像閣”毀於戰火之中。至此,樂山大佛數百年露宿于風化雨蝕之中。至近代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槍、炮,又在大佛身上留下了彈痕。

    據介紹,樂山大佛與阿富汗巴米揚立佛同為人類所共有的珍貴遺産。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刻佛像,巴米揚大佛站高55米,是世界第二大古代石刻佛像,兩者並稱“世界奇觀”。

    《遼沈晚報》 2001年3月2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