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幹了1年的活兒 長春考古專家三峽搶救文物

    今年4月,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接到了重慶庫區部分“赤溪墓地”的考古發掘任務後立即組成考古隊趕赴現場。經過6名考古人員長達7個月的工作,12月18日,考古發掘全部結束,從3000平方米的墓地中出土了大量具有考古價值的文物,為三峽考古立下了汗馬功勞。昨天,長春考古隊的有關負責人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採訪。

    墓地是A級挖掘項目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安文榮所長説,“赤溪墓地”地處現今的重慶市豐都縣,共8萬平方米,屬少見的大型墓地,是三峽工程重慶庫區考古中的A級發掘項目,面積大、文物豐富。此次只是發掘了其中地勢較低的3000平方米。從出土的文物看,是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片古墓,當時此地應是一個小村落,村民們並沒有厚葬的傳統,人死後並不用木製棺槨,而是喜歡用磚砌成墓室,這種墓被稱為“磚石墓”,墓磚上清晰地刻著各種車馬、花紋、韆鞦萬歲字樣等裝飾。199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長江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豐都縣許多農民的房屋和豬圈內都鑲有帶花紋的墓磚。經過調查和勘測,發現了這個大型古墓。該墓地墓室的形狀非常特殊,都是刀形和凸字型,較大的墓室長度5米左右,寬3米左右。此墓地有部分古墓被盜,但完好的古墓內有60多件陪葬品。

    此次考古發掘意義重大

    7個月以來,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的6名考古人員共清理了17座磚石墓,發掘出178件文物,其中包括陶俑、生活用品、少量漢代銅錢和少量西晉至東晉時期的瓷器。陶俑有人物、動物,表情惟妙惟肖;生活用品有罐、碗、壺、鐘(一種罐類器具)等,還有用陶做的吃飯用的小勺。安所長解釋説,當時的人們希望親人死後也能像在人間一樣衣食豐足,所以罐、碗、壺、鐘一應俱全,連提水用的桶都準備好了。安所長説:“此次考古發掘對我國探尋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豐都地區以至長江三峽內的人類埋葬習俗、生産力發展水準、生活狀況有重要意義。”安所長説,在重慶庫區內的幾個墓地中,發掘出如此大量的寶貴文物實屬罕見。

    “那裏好像沒有不咬人的東西”

    安所長説,為了保護文物,發掘古墓並不是挖出來的,而是用專業用具一層一層地清理出來的,十分費時間,所以當考古人員王義學發掘出第一件器物時,大家都激動極了。“當天收工後,還喝了兩盅。”安所長美滋滋地説。

    在考古工作中,工作人員沒有機會回家,走時帶的衣服滿滿兩提箱。據安所長講,由於氣候條件不適應,夏天40多度的時候,他們在考古現場都不敢穿短袖,用工作人員的話説“在那裏,好像沒有不咬人的東西。”一個夏天過去,幾乎每位考古人員都被各種蚊蟲叮得渾身是包。電風扇吹的都是熱風,陰冷天時,洗的衣服十天八天也不幹,有的還長了毛不能再穿,最後兩提箱的衣服只剩下身上的一身回來,可工作人員從不説苦説累。

    7個月幹了1年的活兒

    隨著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日期的臨近,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搶救發掘工作進入了關鍵時刻。據了解,目前中國2/3以上有考古資格的文物單位、1000多名專家雲集三峽,他們去年的挖掘量超過了20萬平方米。清理3000平方米的墓地是考古隊一年最多能做的工作量,而長春考古隊4月才開始發掘,年末前就要結束,任務艱巨可見一斑。

    有關人士指出,三峽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把文物搶救出來,專家們有計劃地將一些研究工作留在以後。國家文物部門也一直將三峽考古工作視為一個長期的過程,時間遠遠超過三峽大壩的建設。

    據悉,在三峽考古中,吉林省共有兩支考古隊,除長春考古隊外,還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的考古隊,目前,該考古隊正在三峽進行古城址的發掘活動。

    新華社2002年12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