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物大國到文物保護強國我們還有多遠?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文物保護強國而奮鬥!”這個聽上去並不陌生的口號,背後卻是一些十分嚴峻的現實和更加艱巨的任務。

    在19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談到一次在國外參觀文物古跡時的細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舉世聞名的埃及國王谷文物管理部門,對每天進入古墓參觀的人數有嚴格控制。如超過這個控制人數,便不再放入。即使是帶團的導遊,也不能隨意進入。

    聯想到我國許多珍貴文物古跡內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能不産生一種憂慮。

    歷史悠久、綿延不斷的中華古代文明,一向是我們引為驕傲的民族財富,也是整個人類的珍貴遺産。我國存留的歷史文物蘊藏之豐富、品類之齊全世罕其匹,堪稱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國。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經查明的古建築、古墓葬等不可移動文物共有40余萬處,字畫、瓷器、青銅器等館藏珍貴文物1200萬件。

    保護這些無價而又脆弱的歷史遺産,一向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國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僅“九五”期間,中央財政用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專項補助經費就達6億多元,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維修費用達10億多元。同時,各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也投入了近20億元。

    但“目前我國文物事業發展的總體水準,與我們文明古國、文物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與我們面臨的文物保護、管理、利用的繁重任務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用這樣三個“不適應”,説出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與“文物保護強國”的巨大差距。

    這個差距導致的最突出也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各類文物遭受破壞的情況還相當嚴重。其中,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有的地區進行基本建設時有法不依,破壞古遺址、古墓葬等文物古跡;有的在舊城改造和城市化建設中忽視文物保護,拆毀有價值的文物建築和歷史街區,導致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喪失傳統風貌和特色,有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名存實亡。一些地區在發展旅遊和地方經濟的過程中,忽視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需要,或熱衷於在世界遺産地、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進行缺乏歷史根據的復建和新建,或違背文物工作規律,擅自改變文物管理體制,將國有文物的管理權和經營權轉移給企業,引發許多不良後果。而個別政府部門和法人違法的行為屢禁不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言代法、以罰代刑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盜掘古遺址、古墓葬和盜竊、走私珍貴文物的犯罪案件居高不下,造成文物的嚴重損毀和流失。

    如何解決和應對這些問題,是這次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的主要議題。“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要加強政府對文物的搶救、保護和管理”。孫家正表示,面對文物保護中存在的種種嚴峻態勢,國家和有關部門都將自覺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結合新世紀新階段的新任務,提出新的思路和舉措,以大力加強和改進我國文物、博物館的各項工作。

    新華社2002年1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