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西進工程引爭議 有關部門忌談申報世界遺産

    杭州在“申遺”路上走了將近3年。自1999年西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預備清單”之後,杭州市政府立馬下令市園林文物局成立了“西湖申報世界遺産辦公室”。這一組織所轄的宣傳組、規劃整治組、對外通聯組和辦公室等部門,緊鑼密鼓地將“申遺”工作展開了。

    周建平是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法規處處長、西湖申報世界遺産辦公室主任。當她面對媒體有關“申遺”工作的提問時,竟然以“商業秘密”為由予以拒絕。

    知情人士透露,周之所以不肯透露“申遺”的細節,一方面,在西湖“申遺”之際,社會各界希望市政府對西湖景區及周邊環境進行一次大規模整治;另一方面,市政府正在實施“西湖西進”工程和“湖底隧道”工程。整治與擴建之間的爭論一直沒有得到平衡,處於漩渦位置的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自然“不希望在這個關鍵時候出什麼口誤”。

    文物園林局的“秘密報告”

    在杭州採訪時,筆者意外獲得一份“秘密報告”。這份題為《杭州西湖申報世界遺産環境整治方案》的“報告”,是由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和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聯合發佈的,時間是今年9月20日。由於“報告”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僅限于政府高層與業界學者之間傳閱。

    據悉,杭州是將西湖的良渚文化與龍井茶“捆綁”申報的,實景面積為43.75公里,佔西湖景區總面積59.04平方公里的絕大部分。

    根據“報告”的建議,杭州市政府將動用10億至15億元資金,對西湖展開一系列整治工作。其核心內容,實際就是整治工作所要解決的問題。“建築總量上升、飽和,城市化問題突出”,首當其衝成了西湖的第一問題。“報告”對這一點所給出的證據是:在西湖的申報範圍內,一是違法建築情況嚴重,其佔地面積達到3.4萬平方米;二是影響景觀的破舊、雜亂建築大量存在,面積達7萬平方米。“報告”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這一情況近幾年來還呈現出上升趨勢。有一組數據足以證實這一點:

    1984年至1986年3月,政府審批的建築面積為16萬平方米,平均每年為5.33萬平方米;

    1997年至2001年5月,審批面積竟然高達87.76萬平方米,平均每年為17.55萬平方米,比前一時間段陡然增加了兩倍以上;

    1997年至2001年的拆除建築面積為18.87萬平方米,這意味著此間凈增的建築面積達到69萬平方米。當然,它還不包括違法建築。

    在世界遺産申報範圍內,西湖國賓館、杭州飯店、屏鳳山療養院、浙江大學三分部和西子國賓館等,與遺産內容格格不入,明顯破壞了遺産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報告”還提到,“處於西湖中心的金沙港文化村,二期開發房地産,直接違反了國家法規,勢必對資源保護産生嚴重影響”。又比如,處在遺産申報範圍緩衝地帶的吳越文化保護區和南宋文化保護區,因為其附近陶瓷品市場的無序擴建,已遭受建築物的“圍剿”。“報告”陳述的第二大問題,是“對土地、水資源的利用不合理”。如虎跑泉廠、喬老爺礦泉水廠的産品,都以抽取地下泉水為原料獲取利潤,直接造成天然水源的水量受損。“景點冷熱不均”問題也很突出。這也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産”評審中最忌諱的要素。“報告”指出,靈隱寺、岳廟、三潭印月、六和塔等景點,經常人滿為患。以靈隱寺為例,年客流量達到330萬人次,每平方米負載超過86.2人次。而西湖周邊群山間旅遊資源豐富,卻遊人稀少。

    此外,破壞性建設和建設性破壞現象時有發生,文物保護單位的周邊環境氛圍欠佳,水污染問題仍未根除。尤其是湖東岸的高層建築,已嚴重破壞了“三面雲山一面湖”的傳統大格局。

    西湖申報世界遺産辦公室有關人士表示:“我們的申報文本已上報到市政府一級,正在審批。針對“申遺”問題,我們始終沒有宣傳過,從不張揚。”

    據悉,不張揚的原因之一,是競爭太激烈了。現在全國有30多處風景名勝列入“世界遺産預備清單”,全部正式上報需10年以上時間。西湖從“預備”到“正式”之路遙遙無期。再説,作為申報之一的“龍井茶”,産品實物與品牌價值都因假冒問題受損嚴重,導致申報工作遭遇雙重難題。

    古城消失已有教訓

    “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這是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完杭州,在臨走前丟下的一句話。誰也不會想到,這句或許是尼克松在不經意間的“脫口秀”,卻深深地刺痛了幾任杭州父母官的心,並且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杭州城區盲目擴張的“口實”。

    專家對慘痛歷史的回憶,甚至能清楚地列出杭州古城被破壞的時間表:

    杭州古城的最後消亡是從1979年開始的。那以後,杭州新建建築面積在1.5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區有47處。

    1986年,杭州市提出了“住宅建設實行改造舊城與建設新區相結合,以改造舊城為主”的方針,住宅建設進入了城市歷史街區。

    1997年8月,為幫國企脫困,杭州市成立土地儲備中心,實行土地招標拍賣,以地生財。從此,政府在土地審批問題上放開了手腳。對古城的摧毀,一直延伸到西湖的湖濱地區。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浙江大學教授毛昭晰説,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杭州市區仍保持著從吳越國到南宋、明、清以來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面貌:“躲過了自然災害、政治運動,卻倒在現代化建設的誤區中,實在令人遺憾”。專家之所以一再提及這些舊事,原因在於,這已直接影響到杭州的“申遺”大事。

    2000年10月21日,聯合國遺産中心顧問阿蘭馬蘭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官員景峰以及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等一行來到杭州。他們在了解杭州的情況後一致認為,因為杭州古城和歷史街區的消失,杭州以“城”的名義“申遺”已不可能,只能將希望寄託在西湖身上。

    中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先生在《世界遺産與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中寫道:“西湖美景和優雅的杭州古城本來可以作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産推薦和申報,但由於發生了那麼多的遺憾和劇變,不僅古城的大片物證幾近消失,連西湖周圍的景觀都有了礙眼的改變,它登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困難大大增加了。因此,國家有關部門不能貿然把它提交國際機構審批和檢驗。”

    有分析説,這正是杭州在“申遺”問題上一直保持低調的又一原因。

    西湖西進與湖底隧道

    古城毀了,西湖的命運將如何?現在的情況不難看出一些端倪:“秘密報告”中的整治方案至今無聲無息,新的擴建工程卻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

    對西湖“整容”的最大動作,即“西湖西進”。最先提出這一設想的,是原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吳子剛。這位八旬老人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過類似的説法,現在舊話重提,出乎意料地引來了各界的高度關注。

    2001年3月,北京林業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和杭州園林設計院的“西進可行性”報告出臺。同年4月,北京林業大學的方案勝出。此方案將西湖向西推進,使西湖水域擴大四分之一,並增加了6個景區。

    日前開始全面實施的“西湖西進”工程,涉及154家單位,2586戶居民,常住人口6474人,外來人員4918人,包括居民集中的茅家埠村、赤山埠村和西湖鄉政府、信用社、敬老院、小學、倉庫以及小型工廠、商業設施等的安置工作。

    有專家質疑,在國家級風景旅遊區做這麼大的“整容”手術,杭州市一方顯然做不了主,國家有關部門怎麼沒有公開發話?既然杭州市正在“申遺”,關鍵時刻調整西湖現有的佈局,會不會對列入“世界遺産清單”産生不利影響?“西進工程必須符合西湖的總體風格,不宜搞大動作,更不能畫蛇添足。”浙江大學旅遊係的周進步這樣認為。《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也明文規定:“西湖風景名勝區建築物的風格、形式、體量、高度、色調,要與風景名勝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協調。週邊保護地帶建築物的設計、佈局,要與風景旅遊城市的要求相適應,不得有礙西湖風景名勝區的觀瞻。”

    有專家指出,如果説西湖西進工程有著“退耕還林”的意味,那湖底隧道工程完全違背了西湖的總體風格,而且是一個價值上億元的“大動作”。

    早些時候,針對西湖邊旅遊旺季車滿為患的現狀,一位杭州市政協委員提出大膽設想——在西湖底下建造一個大型停車場!

    他的依據是,白堤、岳廟、樓外樓、中山公園和浙江博物館等景點,目前都變成了停車場,既污染了景區的空氣,也存在安全隱患。建西湖湖底停車場最大的好處是不佔地,並可最大限度地解放白堤,真正做到禁止通行機動車,而北山路、岳墳也可以做到禁止停車。

    由於反對者眾多,“湖底停車場”最終沒了後話。但出乎意料的是,與“湖底停車場”異曲同工的湖底隧道工程,竟然在無聲無息中準備開工了。

    來自杭州市建委的最新消息,為緩解湖濱路的交通問題,湖濱隧道工程規劃方案已經正式確定。這個明年年初即將動工的工程,計劃在環城西路和教場路交叉口地下約4米的地方開挖,向南穿過六公園,在西湖底下延伸至一公園處,並與岸線相接。隧道全長近1269米,其中西湖湖底段長約800米,為雙向四車道,隧道的通行凈高度為3.2米,一般安排小型車輛通行,總投資約兩億元。

    一些專家擔心,湖底隧道工程除了在風格上與西湖格格不入,還可能對西湖造成致命損害,比如滲漏、西湖湖底沉降等。不知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又由誰來負責呢?(羅昌平)

    

    《中國青年報》2002年1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