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勘察神秘秦始皇陵 專家認為秦陵未遭盜掘

    有專家認為,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證明秦陵未遭盜掘

    近日,陜西一群科學家開始運用各種高科技探測技術對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進行大規模勘察。秦始皇陵地宮內是否“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將在明年9月得出結論。

    

    秦始皇陵考古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課題已經被科技部納入國家863計劃。據了解,這次對秦始皇陵的探測主要是利用遙感和地球物理等探測技術,從空中和地面對其進行勘測。採用這種技術不會對秦陵地宮造成損傷,而且節省時間。屆時,科學家們還能利用三維推斷技術,判斷出秦始皇陵地宮大致的邊界、形狀、結構、埋藏深度以及是否坍塌等資訊。這些都是傳統的考古方法所無法做到的。

    

    陜西省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焦南風所長向記者介紹,秦始皇陵陵區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如果採用傳統考古工具洛陽鏟進行探測需要200餘年的時間,而且所得到的數據還不一定準確。

    

    焦南風所長更傾向於秦始皇陵未遭到嚴重毀壞的觀點。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週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破壞的跡象。雖然發現過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在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質學家利用現代儀器對地宮進行的兩次測試均證明,地宮內有強烈的汞異常反應,面積達1.2萬平方米,略呈幾何形分佈。這初步證實了司馬遷所説“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這次探測將利用最新技術對秦始皇陵地宮做更為科學細緻的探測。明年9月,探測工作的一期工程結束時,史書上關於項羽、牧羊童、石季龍、黃巢等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破壞的記載是否屬實也將初見端倪。

    

    《北京青年報》2002年12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