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成果改寫地球生命進化史

    “恐龍並沒有絕滅,它們的後代依然和我們人類生活在同一藍天下。”這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一位科學家印在自己名片上的一句話。乍聽起來,好像是一部新出版的科幻小説廣告語,但這卻是我國古生物學家在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我國遼寧西部連續發現了不少帶絨毛的恐龍化石,經過研究,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這種毛狀皮膚衍生物與鳥類的羽毛有著同源構造,因而這種古生物化石被命名為“中國龍鳥”。

    自19世紀中葉英國學者赫胥黎首次提出恐龍與鳥類的演化關係以來,科學家們圍繞著鳥類的祖先是不是恐龍的問題分裂成兩派,一直激辯不休。新發現的“中國龍鳥”化石被認為是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類型,它解決了鳥類羽毛的起源問題,從而為鳥類起源於地面小型食肉恐龍的理論提供了強有力證據。

    今年7月22日,我國科學家宣佈了另一項更驚人的發現:他們在遼寧省義縣首次發現了真正具有飛行能力的“恐龍”化石,它不僅為鳥類的恐龍起源學説提供了關鍵性證據,而且動搖了德國140多年來獨家擁有最原始的初鳥類化石的壟斷地位。

    據化石發現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博士介紹,這塊於今年5月發現的新化石已被正式命名為“中華神州鳥”,其軀體部分只有鴿子大小,地質年代為早白堊世,是世界上唯一與德國始祖鳥處於同樣進化階段的初鳥類化石。

    通過對其肩胛骨、烏喙骨、叉骨、四肢及羽毛髮育特徵的研究,我國科學家們認為這只“恐龍”已具備一定的飛行能力。恐龍向鳥的演化過程一直被評論家認為缺乏“關鍵性的中間環節”。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洪濤説:“中華神州鳥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不僅為這場爭論打上了句號,而且為進一步研究開拓了新的前景。”

    在我國認祖歸宗的不僅是鳥類。1999年我國科學家陳均遠等人在昆明郊區發現的“海口魚”化石,距今5.3億年,它不但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魚,而且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地球脊椎動物的最早祖先。比起原先被認為是脊椎動物鼻祖的文昌魚,中國“海口魚”把脊椎動物的起源時間向前推進了整整5000萬年。美國一名學者將這一發現描述為“人類重塑地球生命史的一項驚人成就”。

    來自中國國家地質調查局的報道,中國科學家新近在遼西地區首次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類群,並建立了一個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一個多世紀以來,古生物學界一直存在有關被子植物起源時間和地域問題的爭論,英國植物學家達爾文將此稱為“討厭之迷”。中國“古果科”植物的發現將成為解決這個曾經困擾達爾文問題的金鑰匙。

    美國《科學》週刊在去年的第一期雜誌上單獨辟出了9頁篇幅,圖文並茂地向全世界介紹了中國近年來在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科學》週刊認為,中國獨特而多樣的化石,研究條件的改善和留學歸國人員的增多,是中國古生物學研究成果不斷的主要原因。

    英國《自然》雜誌高級編輯亨利奇認為:“在短短不足10年的時間內,隨著對生命演化史上一些關鍵階段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化石的發現,中國的古生物學研究從相對平靜狀態,一躍成為國際科學界的一支中堅力量。”

    “據我所知,近年來又有很多完美的化石標本正在研究之中,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發現出現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馬福臣説。

    新華社2002年11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