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考古填補大量歷史研究空白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隨著近年來在三峽地區進行文物保護搶救性發掘,整個三峽地區考古文化編年逐步廓清,這一區域長期以來的大量歷史研究空白得到填補。”

    

    他認為,三峽地區距今7500年至4000年的史前考古學文化發展脈絡已顯雛形,並獲取了一批關於古代巴文化及其與蜀、楚文化關係的重要資料,對漢唐時期三峽地區的文化遺存有了新的認識。而巫山縣204萬年前龍骨坡遺址的發掘及“巫山人”的問世,更是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

    

    此外,分佈在三峽地區的古棧道、縴道和大量的土家族等民俗文物,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航運遺跡和4000多年巴文化綿延不絕的活化石。這對更加清晰地展現史前文化脈絡和巴文化的歷史、全面認識長江中上游地區在華夏文明史上的地位無比重要。

    

    湖北省考古所所長王紅星介紹説,巴東舊縣坪以宋代文化為主體,遺物遺跡之豐富十分罕見,“它位於三峽中的巫峽口處,很可能是當時流域交通的歇腳點,保存了完備的城市形態和佈局,既利用了地形條件,又考慮到了人文景觀的重要性,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目前,位於湖北境內的廟坪遺址是三峽庫區發掘面積最大的遺址,年代跨度極大,文化特徵鮮明。在該遺址發現的新石器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存,填補了三峽地區這一年代的考古文化空白,為系統地探討三峽地區考古學遺存的編年和譜係關係以及與周邊地區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柳林磧遺址發現的一批早期遺存,填補了城背溪文化晚期和大溪文化早期之間的斷裂,現存的大批刻劃符號,為研究原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寶貴資料;此遺址還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透雕石頭小人像,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雕像,工藝精美,造型奇特,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工藝水準、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

    

    令人震驚的考古發現在三峽層出不窮。雲南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對老棺丘墓群一東漢合葬墓進行發掘時,發現了一枚用陰文刻有“車”字樣的陶制象棋棋子,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象棋實物;在秭歸東門頭遺址出土了舉世罕見的“太陽與人”石刻,對研究當時的宗教崇拜、文化藝術和社會性質很有價值;三峽唐紀年墓和長沙窯釉下彩瓷的發現,不但增加了唐紀年墓的資料,而且為長沙窯瓷器的傳播提供了新線索;宋代壁畫墓首次被發現,其墓葬形制和壁畫內容是研究當時的喪葬制度及文化背景的第一手資料。

    

    新華社2002年11月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