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學術文化講座打破國圖“寧靜”

    説起圖書館的環境氣氛,人們一定會首先用“幽雅”“寧靜”之類的詞來概括。是啊,圖書館是看書學習之地,寧靜應當是它的最基本保證。然而,如果你在新世紀的雙休日走進國家圖書館分館,就會發現這裡不僅有寧靜的讀書場面,還能聽到洪亮的演講聲、清越的樂曲聲,和不時爆發出的掌聲笑聲。這寧靜中的熱烈,嚴肅中的活潑,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你對圖書館的看法:圖書館不僅是圖書資料的交匯處,也是學術文化的交流處。

    我國長期形成的學術文化格局,使學術交流活動和文化培訓活動,基本集中在高校科研單位和文化館、少年宮等地方。鋻於這種情況,國家圖書館分館在閉館三年全面維修後重新開放之際,根據該館獨特的地理優勢,果斷地做出決定,進一步加大圖書館向社會的開放程度,允許各年齡段、各知識層的讀者進入圖書館,同時,進一步發揮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籌辦各種形式的學術文化交流活動。根據雅俗共賞、普及與精深兼得的原則,他們率先推出了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和文化科學普及兩大系列,從1月1日重新開館起,已先後邀請張豈之、舒乙、湯一介、劉夢溪、方立天、藺桂瑞等著名學者,就全球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老舍文學思想的現代意義、王國維、陳寅恪與中國現代學術、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國民素質、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未來社會等問題,作了品高味雅、言簡意明的學術報告,同時,還邀請到著名指揮家卞祖善、文物鑒定專家王啟泰、環境與自然科普專家郭耕等,開辦了音樂欣賞、文物鑒定、少兒科普等科學文化普及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舉辦了15場規模不一、形式多樣的學術文化活動。

    國圖分館的領導和職工心裏都很明白,能有這麼一個良好的開端,除了他們自身的努力外,更多地仰仗了廣大讀者和學者的理解與支援。

    由於國圖分館三年閉館維修,許多讀者對此地難免有了一些生疏,有不少人開始只聽説了國圖舉辦學術文化講座的消息,還沒有搞清楚具體的地點,有的人去了白石橋國圖新館,有的人則去了首都圖書館,當他們得知了確切的地點後,便立刻轉身坐著計程車趕來了。他們為錯過了開頭一些內容感到遺憾,但也為終於找到了地方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卞祖善主講的音樂欣賞會場,聽眾中有白髮蒼蒼的老大爺、老大娘,也有童稚未脫的小學生、中學生。他們聽得都很認真,都很投入。據説,這裡面有不少“家庭聽眾”,他們有時候是大人陪著小孩,有時候小孩陪著大人,有時候則是全家人一同聽講,共同接受文化的熏陶。一對來自北方交大的年輕教授夫婦告訴筆者,這已是他們第四次來聽講了,而且每次都是帶著女兒,一家三口同時參加。他們説,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化培訓不但對孩子有用,大人也同樣需要,現在不少人有知識卻沒有文化,做起事來樣樣在行,可言談舉止常常缺少美感。有許多讀者雖然沒有講出像這對教授夫婦一樣的認識,但他們用自己踴躍參與的行動,表達了對這些活動的支援。每次講授結束,聽眾們都不願馬上離去,有的圍著報告人簽名留念,繼續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則向工作人員提出各種意見建議,甚至直接參與活動的策劃組織。相比于讀者的了解和支援,那些學者的無私奉獻精神更令人感動。第一講安排張豈之先生講“全球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儘管他兩天前腳部受傷,但還是趿著拖鞋趕來了。他説:“國家圖書館曾經令我受益無窮,在這裡舉辦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就是讓人抬,我也要來。”指揮家卞祖善先生已開了四次關於音樂欣賞的講座,每一次他都拿來自己收藏的珍貴唱片,而他的老伴和女兒對他的行為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援,每次總有其中的一位陪伴先生而來。圖書館的經費吃緊,給報告人的報酬極低,但這些德藝雙修的專家學者們絲毫也不計較,許多人乾脆拒絕報酬。他們説:傳授知識,傳播文化,是文化人、知識人的天職,豈能計較得失呢!

    正是有了讀者與報告人的這一種理解與支援,國圖分館籌辦學術講座的信心更足,面對目前組織活動所出現的較大資金空缺,他們依然表示要克服種種困難,把這樣的活動堅持舉辦下去,使國家圖書館在文獻資料中心的基礎上,發展為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

    據了解,他們近期已經組織到了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先生和音樂理論家高為傑先生的兩場報告,目前正著手邀請王蒙、叢維熙、楊新、吳敬璉等,與讀者就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文物鑒賞、投資與市場等問題進行交流,而更廣範圍的講座與培訓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我們相信,靠著國圖人對學術和文化的一片執著與真誠,有廣大讀者與學者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援,國圖人的願望很快就能實現。

    《光明日報》2001年3月1日

    學術文化講座打破國圖“寧靜”

    

    

    説起圖書館的環境氣氛,人們一定會首先用“幽雅”“寧靜”之類的詞來概括。是啊,圖書館是看書學習之地,寧靜應當是它的最基本保證。然而,如果你在新世紀的雙休日走進國家圖書館分館,就會發現這裡不僅有寧靜的讀書場面,還能聽到洪亮的演講聲、清越的樂曲聲,和不時爆發出的掌聲笑聲。這寧靜中的熱烈,嚴肅中的活潑,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你對圖書館的看法:圖書館不僅是圖書資料的交匯處,也是學術文化的交流處。

    我國長期形成的學術文化格局,使學術交流活動和文化培訓活動,基本集中在高校科研單位和文化館、少年宮等地方。鋻於這種情況,國家圖書館分館在閉館三年全面維修後重新開放之際,根據該館獨特的地理優勢,果斷地做出決定,進一步加大圖書館向社會的開放程度,允許各年齡段、各知識層的讀者進入圖書館,同時,進一步發揮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籌辦各種形式的學術文化交流活動。根據雅俗共賞、普及與精深兼得的原則,他們率先推出了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和文化科學普及兩大系列,從1月1日重新開館起,已先後邀請張豈之、舒乙、湯一介、劉夢溪、方立天、藺桂瑞等著名學者,就全球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老舍文學思想的現代意義、王國維、陳寅恪與中國現代學術、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國民素質、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未來社會等問題,作了品高味雅、言簡意明的學術報告,同時,還邀請到著名指揮家卞祖善、文物鑒定專家王啟泰、環境與自然科普專家郭耕等,開辦了音樂欣賞、文物鑒定、少兒科普等科學文化普及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舉辦了15場規模不一、形式多樣的學術文化活動。

    國圖分館的領導和職工心裏都很明白,能有這麼一個良好的開端,除了他們自身的努力外,更多地仰仗了廣大讀者和學者的理解與支援。

    由於國圖分館三年閉館維修,許多讀者對此地難免有了一些生疏,有不少人開始只聽説了國圖舉辦學術文化講座的消息,還沒有搞清楚具體的地點,有的人去了白石橋國圖新館,有的人則去了首都圖書館,當他們得知了確切的地點後,便立刻轉身坐著計程車趕來了。他們為錯過了開頭一些內容感到遺憾,但也為終於找到了地方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卞祖善主講的音樂欣賞會場,聽眾中有白髮蒼蒼的老大爺、老大娘,也有童稚未脫的小學生、中學生。他們聽得都很認真,都很投入。據説,這裡面有不少“家庭聽眾”,他們有時候是大人陪著小孩,有時候小孩陪著大人,有時候則是全家人一同聽講,共同接受文化的熏陶。一對來自北方交大的年輕教授夫婦告訴筆者,這已是他們第四次來聽講了,而且每次都是帶著女兒,一家三口同時參加。他們説,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化培訓不但對孩子有用,大人也同樣需要,現在不少人有知識卻沒有文化,做起事來樣樣在行,可言談舉止常常缺少美感。有許多讀者雖然沒有講出像這對教授夫婦一樣的認識,但他們用自己踴躍參與的行動,表達了對這些活動的支援。每次講授結束,聽眾們都不願馬上離去,有的圍著報告人簽名留念,繼續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則向工作人員提出各種意見建議,甚至直接參與活動的策劃組織。相比于讀者的了解和支援,那些學者的無私奉獻精神更令人感動。第一講安排張豈之先生講“全球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儘管他兩天前腳部受傷,但還是趿著拖鞋趕來了。他説:“國家圖書館曾經令我受益無窮,在這裡舉辦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就是讓人抬,我也要來。”指揮家卞祖善先生已開了四次關於音樂欣賞的講座,每一次他都拿來自己收藏的珍貴唱片,而他的老伴和女兒對他的行為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援,每次總有其中的一位陪伴先生而來。圖書館的經費吃緊,給報告人的報酬極低,但這些德藝雙修的專家學者們絲毫也不計較,許多人乾脆拒絕報酬。他們説:傳授知識,傳播文化,是文化人、知識人的天職,豈能計較得失呢!

    正是有了讀者與報告人的這一種理解與支援,國圖分館籌辦學術講座的信心更足,面對目前組織活動所出現的較大資金空缺,他們依然表示要克服種種困難,把這樣的活動堅持舉辦下去,使國家圖書館在文獻資料中心的基礎上,發展為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

    據了解,他們近期已經組織到了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先生和音樂理論家高為傑先生的兩場報告,目前正著手邀請王蒙、叢維熙、楊新、吳敬璉等,與讀者就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文物鑒賞、投資與市場等問題進行交流,而更廣範圍的講座與培訓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中。我們相信,靠著國圖人對學術和文化的一片執著與真誠,有廣大讀者與學者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援,國圖人的願望很快就能實現。

    《光明日報》2001年3月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