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話劇怎麼了?

    一位清華大學教授,近期接連看了幾部話劇,他搖著頭説:“現在的話劇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以後再不想看話劇了。”他不解地問———

    話劇怎麼了?

    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近期接連看了幾部話劇,他搖著頭説:“以後再不看話劇了,現在的話劇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他不解地問:“話劇怎麼了?”其實,與這位老教授有著同樣困惑的話劇觀眾不在少數。當他們懷著多年形成的欣賞習慣走進劇場,準備全身心投入地看故事、欣賞表演、感受劇場那種特殊氛圍的時候,才發現話劇早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各種理念、各種形式,讓坐在劇場裏的觀眾一頭霧水,走齣劇場懵懵懂懂。他們迷惑:不是我不明白,是話劇變化快!

    細數近一時期首都舞臺上演的幾位有影響的導演的作品,不難發現,實驗的、荒誕的、反傳統作品為數不少。去年8月,北京人藝為紀念曹禺誕辰90週年,將其三部經典作品集中恢復上演,除《雷雨》原汁原味外,《日出》、《原野》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任鳴導演的《日出》將一、二、四幕的背景定格在九十年代,只有三幕是原劇的懷舊風格,而從劇場反映來看,似乎三幕的效果最好。李六乙導演的《原野》則走得更遠,除了人物的名字、幾條主線被保留外,幾乎看不到原劇的影子。這一版《原野》不僅觀眾説沒看懂,連許多專家都説沒看懂。11月,大導演林兆華將舞臺搬到了廣外一間廢棄的車間裏,煤堆做舞臺、軋煤機做道具,演員們自説自話式地念叨著魯迅《故事新編》裏的故事,許多人連臺詞還沒聽清楚,戲已經結束了。去年底,孟京輝根據俄國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同名作品改編的話劇《臭蟲》在中國兒藝上演,其缺乏創新的形式和蒼白乏力的內容,使之成為2001年眾媒體集中批評的第一個焦點。接下來一部當數正在首都劇場上演的《理查三世》了,劇中含混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讓人費解,儘管有人説不需要搞清楚人物關係和情節也能看懂這齣戲,但票房的慘澹足以説明觀眾對它的接受程度。

    在1998年,首都舞臺也曾出現過幾部荒誕色彩的話劇同時上演的情況。那一年的3月至5月,《等待戈多》、《雨過天晴》、《桃花驛站》、《三姊妹等待戈多》等幾部頗具爭議的作品集中上演,話劇觀眾一下子被搞蒙了,特別是許多剛剛接觸話劇的青年觀眾,他們以為話劇就是這麼深奧,就是這麼令人費解!其後,話劇市場出現持續半年多的低迷,有其他風格的作品也很難將觀眾吸引進劇場了。今天,話劇的現狀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處經理劉鐵綱認為,戲劇應該符合大多數觀眾的需求,但目前戲劇還很難真正普及。今天,戲劇仍作為少數知識分子的文化需求方式存在,這些知識分子對中國戲劇的過去不甚了解,可以説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從老一代那裏傳承下來的傳統戲劇觀,反傳統對他們來説還為時尚早。在西方,雖然各種形式的戲劇很多,但主流戲劇的主導地位不容動搖,即傳統的、現實的、具有時代感的作品仍是戲劇創作和觀眾選擇的主流。

    北京市藝術創作中心的洪業説,我們不能説《茶館》、《天下第一樓》是話劇,《臭蟲》就不是話劇,也不能説《切格瓦拉》就是先鋒,《風月無邊》就是落後。作為觀眾,我們希望看到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它使我們有了開闊眼界的機會。但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不要蜂擁而上。如果一段時間的舞臺作品全是一個模樣,再新鮮也會招人煩。市場需要調劑。

    導演李六乙説,目前劇本的匱乏導致本應該從事二度創作的導演不得不親自動筆參與劇本的創作。對導演來説,文學性是弱項,而舞臺呈現、各種技術手法的運用是強項,因此,導演自己動手改編出來的舞臺腳本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形式強于內容的缺陷,這實在是導演的無奈。

    據人藝小劇場經理傅維博介紹,題材與流派在市場銷售中並不是起決定作用的,一齣戲的成敗關鍵在於能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不管什麼題材,也不管導演用什麼方式演繹,最起碼要讓觀眾理解,這樣才有進一步談到審美的可能。如果導演只顧自己的藝術追求,而讓觀眾自己找感覺,恐怕多半要失敗。

    《北京日報》 2001年2月2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