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同屬海峽兩岸的老舍———北京曲劇團赴臺演出紀行

    今年1月16日晚上,北京曲劇團演出的《茶館》在台北戲劇院拉開大幕。這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首次在台灣公開上演,連續7場的演出不僅向更多的台灣觀眾介紹了北京曲劇這一地方特色鮮明的戲曲劇種,更有意義的是首次把老捨得戲劇代表作品呈現給了台灣觀眾。

    從1952年為北京曲劇命名開始,曲劇就與老舍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説沒有老舍就沒有北京曲劇這個戲曲劇種。曲劇的第一個劇本《柳樹井》就出自老舍之手。在北京連續上演100多場,産生極大影響的曲劇《茶館》也是由老捨得同名話劇劇本稍加改編而來。但是對台灣觀眾來説,老舍長期以來只是語文教科書上羅列的一長串中國現代作家名字中的一個。由於他的作品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創作的戲劇作品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在台灣一直被禁止出版和上演。1998年北京曲劇團首次赴台灣演出時曾經有過上演《龍須溝》的動議,但是遭到台灣有關方面的拒絕。近一兩年來,這種禁忌逐漸淡化,老舍等作家的作品陸續公開出版並引起一些讀者一睹劇作真顏的興趣。於是,北京曲劇團和台灣演出經紀公司抓住這個機會,策劃了“老舍系列作品台灣首演”,連續上演老捨得代表作《茶館》、《四世同堂》和《龍須溝》。

    應該説,以京腔京韻表現北京人的生活和情懷的曲劇對於台灣觀眾來説是比較陌生的。除了1998年7月,北京曲劇團曾經赴臺演出過《煙壺》和《楊乃武與小白菜》之外,台灣觀眾幾乎不曾有過了解曲劇的機會,而且這7場曲劇演出安排的時間並不太理想。主要是因為臨近春節(最後一場《龍須溝》是在臘月廿七晚上演出的),大家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比較忙,很多人在一邊趕工作一邊準備春節旅遊探親,並沒有充裕的時間和放鬆的心態觀看戲曲演出,但是依靠老捨得吸引力和曲劇的新鮮感,從去年年底就開始賣票的7場演出仍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成績,尤其是三場《茶館》,上座率在七成左右,據戲劇院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在戲曲演出中是相當難得的。在前來看戲的觀眾中中老年和年輕人大約各佔一半左右。面對幾乎沒有為赴臺演出作過修改,原汁原味的曲劇,觀眾的理解和接受顯然沒有明顯的障礙。該鼓掌的地方他們都毫不遲疑地鼓掌,該發笑的時候善意的笑聲也會在觀眾席上響起。雖然理解用老北京話講述的發生在幾十年前的故事對台灣觀眾來説的確有點困難,但較高的文化素質幫助了他們,細節的模糊最終沒有影響觀眾對全劇立意的理解。在《茶館》演出後,一位觀眾説怪不得老舍那麼出名,這齣戲的諷刺意味太強了,沈處長之類當官的都來了台灣,也許今天就在台下座著呢!觀眾對演員的表演非常滿意。開始的時候他們不明白節目單上印的幾位主角是國家一級演員是什麼意思,及至聽了“這是國家對他們專業水準的認定,一級説明他們已經達到了非常優秀的程度”的解釋後説,看得出來他們都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懂得在表演、作戲的同時尊重觀眾。

    北京曲劇團的演員們也感到,面對台灣的觀眾就好像老友重逢,雖然有點恍惚的遙遠,但是不會感覺陌生。儘管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生活了50多年,但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對源自相同文化背景的藝術有一種不需用語言表達就能心領神會的親切。

    目前,北京曲劇團正在對赴臺前趕排的《四世同堂》進行修改,計劃在五、六月間重新公演,力爭使這齣戲像《茶館》那樣,觀眾百看不厭,演員百演不厭。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2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