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紹興:魚和熊掌怎樣兼得?

    擁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年齡最老的古城之一了。

    

    歷史給予紹興太多的饋贈,隨便撿起一塊磚石,説不定就能引出一長串故事:禹治洪水、勾踐建都、陸游唐婉沈園重逢、魯迅求學的三味書屋……這座國務院首批公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數千年的滄桑興衰,至今城址未變,古韻悠然,市區現有22處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但是,守著這麼一個博物館,紹興經濟發展卻捉襟見肘。101平方公里的市區內,密集著3個政府:紹興市政府、紹興縣政府、越城區政府。市裏曾經搞過一次民意調查,90%以上的市民抱怨城區綠地少、公共設施少、休閒場所少。這些都和歷史古城的保護産生了一定的矛盾。怎麼辦?

    

    “古跡不能拷貝,古城是祖先的,也是我們的,更是後代的。”紹興市委書記馮順橋説,在廣泛徵求海內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紹興市確立了“三大組團,綠色空間”的城市結構新形態。即:老城區以三産、旅遊為主、發展工貿結合的現代化新城區以及袍江高新技術工業區。

    

    從1999年開始,紹興老城區轟轟烈烈地做“減人擴城”的文章。老城區內禁鳴喇叭,禁行摩托車,100多家印染、釀酒、建材等企業隨即關停。古城日漸清爽、寧靜,由此奏響了紹興人全方位呵護古城的序曲。

    

    細雨霏霏,漫步青石板鋪地的倉橋直街,恰如行走在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水墨畫之中。這樣的古街區,舉頭竟然看不見一根電線桿,所有的電力、電信、路燈、有線電視等架空線全部埋入地下。紹興市市長王永昌説,類似倉橋直街這樣“修舊如舊”的歷史街區紹興城內還有7處。他認為,在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上,既不可能原封不動地予以保留,也不允許脫胎換骨地加以改造,關鍵是重在歷史文物的保護。

    

    據介紹,為了呵護好紹興,市委、市政府將8.3平方公里的古城作為一座景觀城市整體規劃、建設,突出“人文美、水鄉情”,對點、線、面的保護各有側重。“點”就是文物保護單位和83處文物保護點,“線”就是城市河湖水系和水鄉風貌帶,“面”就是7片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除了有形的建築保護外,活的文化,如磚雕、石雕等都發揚光大,比如民居強調黛瓦粉墻,清新淡雅。

    

    經營城市需要大手筆,這3年來,紹興市為了做好“山水文章”,一共投入180億元,建成了城市廣場、污水處理工程、城市門戶改造等一批基礎設施。這些工程是否像常見的“政績工程”一樣,為了領導者的所謂政績竭澤而漁,給後來者留下一大堆欠賬?當地提供的一組數據打消了人們的疑慮:這180億元的投資中,政府財政性投資僅1.8億元,其他資金則通過社會捐款、開發籌資、政策融資等市場化手段融資。

    

    水中有城,城中有水,水為紹興之魂。然而,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膨脹,“水鄉缺水”、“水鄉僅在夢裏”等成為前幾年紹興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有人稱紹興不是“東方的威尼斯”,倒像是“東方的污泥水”。紹興市水利局負責人算了一筆細賬:這項工程耗資12億元,而政府投資僅僅5000萬元,其他則通過社會捐款、土地出讓金等方式實現工程資金自求平衡。這條河使紹興的城市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還使周邊房地産地價由每畝30萬元的價格飆升至130萬元。該市在環城河的徹底整治過程中,恢復了西園等3處古典園林和都泗門、迎恩門兩座水城門,新建了治水廣場等6個休閒廣場,使歷史古跡得到了精心呵護。古老的護城河經過整修,宛如一串珍珠項鍊,給紹興增色不少。

    

    群眾的滿意才是一切工作最終的目的。生活環境改善了,引來社會公德的進步,旅遊和出口等工作就走上了良性迴圈。

    

    倉橋直街62號住戶王美娟枕河而居,她熱情而興奮地説:“馬桶早扔了,做夢也沒有想到政府給我們(房屋)改造得這麼好,現在就像魚兒遊進巷裏,天天有人到我這裡來。”她説,烏篷船在她家門口游來游去,尤其是“十一”節,青島、上海甚至外國遊客都愛上岸,到她家裏閒坐品茶。

    

    在陸游“小樓聽雨”的舊地,有一座紹興最大的居民小區———快閣苑。這裡居住著4122戶居民,80%屬於舊城改造而搬遷來的拆遷戶。吟春坊2幢1單元302室的范幼予剛剛練完腰鼓回來,來不及擦汗,她介紹説,小區腰鼓隊有60多名隊員,每天都練,自己還報名參加了小區的歌咏隊。而住在同一幢房子的3單元206室的徐定花説,自己原來在光明路住了30多年的倉庫平房,一下雨,家裏都會進水,那時環境差,一些市民愛亂扔亂放,而現在小區樓道很整潔,環境好了,人的素質也提高了。

    

    紹興市委宣傳部長阮順泉説,新時代的紹興,每年、每月、每週、甚至每天,都有一道道精美、健康、激情洋溢的“文化大餐”,讓人們的精神春風盪漾。目前市區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公德卡”,穿著印有紹興“義工”的紅馬夾隊伍已經擴充到數以千計,他們或打掃衛生、或養護綠地、或幫助特困家庭,成為市區公德教育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市民自發的腰鼓隊、舞蹈隊、讀書會遍及各個社區。市中心的廣場,幾乎每天都是歡聲笑語,每天都是“節日”。據統計,紹興市中心廣場,從去年到現在,有組織的大型文化活動就舉辦了100多場,3.2萬人次參與,觀眾達到30多萬人。

    

    和文化如影隨形的,是古城紹興的經濟已邁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今年1至4月份,工業用電量和外貿出口這兩個最實在的經濟指標分別增長21%和49%,均居全省首位。旅遊業也成為紹興經濟最富潛力的産業。今年一季度,全市接待了海內外185萬遊客,旅遊總收入達到14.88億元,同比增長了25%。“江南風情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文化看紹興”的品牌在海內外已經打響。

    

    紹興變了,不再是夢裏的水鄉。

    

    槳聲燈影、商賈雲集,處處洋溢江南的味道。

    

    《市場報》 (2002年10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